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运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浅析

作者

刘海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功能,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稳定。近年来,随着“智慧水利”建设推进,水利工程逐步实现从“传统运维”向“智能管控”转型,但工程运行环境复杂、设备老化、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仍使危险源呈现隐蔽性、动态性特征。传统“事后处置”“经验判断”的风险管控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水利工程安全运行需求。因此,开展水利工程运行危险源精准辨识,构建科学高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成为当前水利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水利工程运行危险源分类及特征

(一)结构安全类危险源

此类危险源针对堤坝、闸室、渠道等主体结构,传统风险多为裂缝、渗漏等显性问题,新时代下则呈“隐性化、累积性”特征。如部分水库堤坝因地下水位变化出现内部管涌,初期无表面迹象,传统巡查难发现;混凝土闸室受温度应力与水流冲刷,内部钢筋锈蚀形成“内损外裂”累积效应。同时,部分老旧工程“超期运行”导致承载能力下降,叠加极端降雨、洪水,进一步放大结构安全风险。

(二)设备运行类危险源

随着“智慧水利”建设,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危险源从“机械故障”向“系统失效”延伸。一方面,水泵、闸门启闭机等机械部件因高负荷运行,易出现轴承磨损、密封件老化;另一方面,自动化控制系统、传感器存在“数据偏差、通信中断”风险,如水位传感器受电磁干扰致数据漂移,引发预警误报。且设备联动性增强,单一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工程调度。

(三)环境影响类危险源

新时代工程运行更重“生态安全”,危险源从传统水质污染扩展至“生态扰动、极端天气应对”领域。一是过度拦截水资源致下游河道生态流量不足,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且加剧淤积;二是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易引发“设备故障-洪水威胁”双重风险;三是水质污染呈“多元化”,突发性污染事件(如船舶漏油)威胁增大,且扩散快、处置难。

二、水利工程运行危险源辨识方法

(一)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水利工程关键部位布设监测设备,实现危险源实时感知。一是结构监测方面,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雷达监测技术,对堤坝、闸室等结构进行全天候监测。二是设备监测方面,通过在水泵、启闭机等设备上安装振动、温度传感器,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实时分析设备运行参数,当参数超出阈值时,自动推送故障预警信息。

(二)人工核查的优化

智能监测虽能实现实时感知,但仍需人工核查补充,尤其是在复杂工况下,人工经验可弥补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优化人工巡查路线与频次,结合智能监测数据,对“高风险区域”重点巡查。例如,根据传感器预警信息,对堤坝管涌疑似区域,采用人工探坑、注水试验等方法,验证风险真实性;另一方面,建立“专业人员+一线运维人员”协同核查机制,专业人员负责技术分析,一线人员负责现场排查,形成“数据-现场-结论”的闭环。

(三)危险源辨识结果梳理

辨识工作完成后,需建立“危险源台账”,对各类危险源进行标准化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可追溯。台账内容包括:危险源位置、类型、风险等级、发现时间、责任人等信息,同时附上监测数据、现场照片等佐证材料。

三、水利工程运行风险控制策略

(一)技术升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依托智能化技术,针对不同类型危险源,实施精准技术改造,提前消除风险隐患。在结构安全方面,采用“微创修复”技术处理隐性风险,如对堤坝内部管涌,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不破坏坝体表面的前提下,形成防渗帷幕;对混凝土结构裂缝,采用环氧树脂灌浆技术,实现裂缝封堵与强度恢复。某水库通过该技术,成功处理了坝体内部 3 处隐蔽性管涌,避免了大规模开挖修复。在设备运行方面,推行“预测性维护”模式,基于智能监测数据,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预判故障风险,如某泵站通过分析水泵振动、温度数据,建立轴承寿命预测模型,可提前 1-2 个月预测轴承更换时间,避免突发故障;同时,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冗余设计”,如水位监测系统设置备用传感器,通信网络采用“ 4G+. 卫星”双链路,确保极端情况下数据传输不中断。在环境影响方面,构建“生态流量动态调控”系统,结合下游河道生态需求与工程运行计划,通过智能调度模型,实时调整下泄流量,如某流域水电站通过该系统,在保障发电的同时,确保下游河道生态流量达标,缓解了生态风险;针对水质污染风险,在水库入口、渠道关键节点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 COD、氨氮等指标。

(二)管理优化:从“经验管理”到“精准管控”

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边界,将风险管控融入日常运行管理各环节。一是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根据风险等级明确管控责任主体,“极高风险”由工程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管控,“高风险”由部门负责人负责,“中低风险”由现场运维人员落实,清单中需明确管控措施、频次、记录要求,如“闸室裂缝中等风险”,要求运维人员每周巡查1 次,每月测量 1 次裂缝宽度,并做好记录;二是推行“安全积分制”管理,将风险管控成效与运维人员绩效挂钩,对及时发现危险源、有效处置风险的人员给予积分奖励,对未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的人员进行积分扣除,通过激励机制提升人员积极性;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水利工程风险管控涉及运维、调度、生态等多个部门,需打破部门壁垒,如某水利枢纽成立“风险管控联合小组”,由运维部门负责设备监测、调度部门负责工况调整、生态部门负责环境监测,定期召开协同会议。

(三)应急响应:从“事后处置”到“快速联动”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确保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处置,降低损失。一方面,制定“分级应急预案”,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与危险源类型,编制专项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处置流程、资源调配方案,如针对“堤坝管涌极高风险”,预案中明确需在 1 小时内组建应急队伍,调配防渗材料、抽水设备到达现场,2 小时内开展防渗处理;同时,定期组织“实战化演练”,避免预案“纸上谈兵”,如某水库每年开展 2 次洪水应急演练,模拟水位超警、闸门故障等场景,检验应急队伍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通过演练发现预案中“物资调配路线不合理”等问题,及时优化完善。另一方面,构建“区域联动应急平台”,水利工程风险事件往往涉及上下游、左右岸,需跨区域协同处置,如某流域建立“水库-灌区-地方政府”联动平台,当水库发生险情时,可通过平台快速向下游灌区、地方政府推送预警信息,协调转移受影响群众、调配应急物资,形成“统一指挥、快速联动”的应急处置格局。

结束语:

综上,结构安全、设备运行、环境影响三类危险源,在新时代分别呈现隐性累积、系统失效、生态关联的新特征。这些特征为后续精准辨识危险源提供了明确方向,也为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龙艺,张元军,胡兴富.水库(水闸)工程运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应用方法与技术[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22,(04):5-9+4.

[2]宁纹嘉. 水利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浅析[J]. 山东水利,2021,(05):59-60.

[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水闸)运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19,(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