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作间的成长诗:自信扎根,责任向阳
戴好彩
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城南校区 52950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小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形成与责任意识萌芽的关键期,劳动教育作为连接理论与生活的桥梁,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技能轻素养等问题,对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教育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丰富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的交叉研究,为小学劳动教育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体系提供补充,明确劳动教育对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作用机制。
2.实践意义:为小学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参考,优化劳动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自信心与责任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 4 所小学的教师访谈、学生问卷及课堂观察发现: 85% 的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程,但每周课时不足; 60% 的劳动活动缺乏个性化设计;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率达 70% ,但实际参与指导的仅占 30‰ 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部分学生积极主动,而近 40% 的学生存在“怕失败、怕麻烦、怕承担”的现象。
(二)主要问题
1.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自信心培养“无阶梯”
劳动任务难度“一刀切”,忽略低年级与高年级、能力强与能力弱学生的差异。如低年级学生被要求独立完成复杂的手工制作,多次失败后易产生畏难情绪;高年级学生重复简单劳动,难以获得成就感。
2.评价机制单一固化,责任感培养“无反馈”
多数小学以“劳动成果是否达标”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与合作。教师常用“做得好/不好”等模糊评价,学生难以理解“劳动责任”的具体内涵,责任意识难以深化。
3.家校协同存在断层,实践场景“无延伸”
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节:学校强调“校园劳动”,家庭忽视“家务劳动”指导,社会劳动实践资源未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的劳动习惯难以在家庭与社会中延续,责任行为缺乏持续强化的环境。
4.课程内容脱离生活,参与动力“无激发”
劳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关联度低,多以“知识讲解”为主,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内驱力不足。
三、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自信心与责任感的策略
(一)构建“阶梯式”劳动任务体系,分层培养自信心
根据学生年龄与能力差异,设计“基础型—提升型—挑战型”三级任务体系
低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如整理书包、系鞋带、种植多肉植物等基础任务,通过“完成即可获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在简单劳动中体验“我能行”,建立初步自信。
中年级:增加“服务他人劳动”,如班级图书角整理、帮助低年级同学、家庭餐具清洗等,任务难度适度提升,设置“小目标分解”步骤,如将“整理图书角”分为“分类、上架、登记”三小步,每完成一步给予肯定,强化“我能做好”的信心。
高年级:引入“项目式劳动”,如策划校园义卖活动、负责班级植物角管理、组织家庭劳动日等,鼓励学生自主规划、解决问题,通过完成挑战性任务获得“我能创造价值”的高阶自信。
(二)建立“过程性 + 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责任认知
1.过程性评价:采用“劳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表现,内容包括劳动计划、过程照片、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他人评价等,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努力,理解“责任需要坚持”。
2.多元化评价主体:组建“教师—同学—家长—自我”评价团队。教师评价侧重责任行为的规范性;同学评价侧重合作中的责任表现;家长评价侧重家庭劳动的持续
性;自我评价侧重内心感受。
3.评价语言具体化:用“你今天主动捡起了地上的垃圾,让教室更整洁,这是对班级的责任”替代“你做得好”,明确指出责任行为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劳动=责任”的认知联结。
(三)打造“家校社”协同劳动平台,拓展责任实践场景
1.校园劳动场景优化:设立“班级责任岗”(如关灯员、绿植管理员)、“校园劳动日”(每月一次大扫除)、“劳动技能大赛”(如整理书桌),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承担具体角色,体验“对集体负责”。
2.家庭劳动打卡任务:学校按年级推荐打卡任务,低年级“自己叠被子、整理书包”,中年级“整理房间、清洗小件衣物”,高年级“做简单饭菜、照顾家人”。家长通过“劳动打卡”反馈完成情况,学校每月评选“家庭劳动小能手”,强化对“家庭负责”。
3.社会劳动资源整合:联合社区开设“小小志愿者”活动,如协助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探访养老院送温暖;联系农场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播种、采摘,体验“对社会、对自然负责”。
(四)开发情境化劳动课程,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1.生活情境融入:结合学生生活需求设计课程,如“早餐小厨房”(学习煮鸡蛋、热牛奶)、“班级收纳大师”(学习整理文具、书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劳动的必要性,主动参与的意愿增强。
2.故事化任务驱动:通过绘本、情景剧等形式创设劳动情境,如讲述“小刺猬整理房间”的故事后,引导学生模仿整理自己的空间;表演“值日生的一天”情景剧,让学生直观感受责任行为的重要性。
3.成果可视化展示:设立“劳动成果展”,如展示学生种植的蔬菜、制作的手工作品、撰写的劳动日记等,让学生在成果被认可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主动地承担劳动责任。
四、策略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在试点班级实施上述策略一学期后,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
自信心方面:“敢于尝试新劳动任务”的学生比例从 45% 提升至 82% ,“害怕失败”的学生比例从 38% 降至 15% 。
责任感方面:“主动完成劳动任务”的学生比例从 50% 提升至 88% ,“能为劳动成果负责”的学生比例从 40% 提升至 75% 。
(二)反思与改进
1.需关注个体差异:少数特殊需求学生在劳动中仍存在困难,需进一步设计个性化支持方案。
2.需强化长效机制:部分学生的劳动热情随时间有所下降,需建立“劳动积分兑换”“责任之星轮换”等长效激励机制。
3.需深化社会协同:社会劳动资源的对接存在难度,需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发力,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合作机制。
五、结论与展望
小学劳动教育对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通过构建阶梯式任务体系、多元化评价机制、家校社协同平台及情境化课程,能有效解决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自信心与责任感。未来研究可结合信息技术开发“劳动教育数字化评价平台”,提升评价的精准性与便捷性,构建更全面的劳动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0-245.
[3]王东华.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21(5):45-48.
[4] 李明.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3(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