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格格不入的女孩

作者

王敏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小学 江苏苏州 215122

摘要:一位六年级女生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上学,成绩下降明显,医院测评结果显示重度抑郁发作。由于家庭问题突出,采用家庭治疗进行干预:在建立关系的前提下,用循环提问方式扰动家庭内部关系,改善亲子沟通;聚焦据学问题整合家校资源,为回归校园扫清障碍;最后家庭协商一致,规划未来。女生从拒学到愿意回到学校,憧憬初中生活,辅导效果明显。

关键词:抑郁发作,系统式家庭治疗,循环提问

一、格格不入的女孩

小雨(化名),女,六年级学生。五年级下学期以来总是闷闷不乐,在家偷偷哭泣,成绩明显下降。

进入六年级,小雨学习越发吃力,成绩持续下降,在家抗拒与父母交流,同时与网友交流密切。小雨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上学,在一次会见网友后拒绝上学,家人带去医院检查,测评结果显示重度抑郁发作。随后班主任联系学校心理中心开展心理咨询。

二、抑郁背后的“散装”家庭

目前,小雨和爸爸、妈妈、姐姐同住。爸爸工作繁忙,陪伴少;妈妈全职,脾气火爆,和孩子沟通少;姐姐比小雨大4岁,因性格差异不带她玩。妈妈因学业问题经常跟姐姐吵架,还会把气撒到小雨身上,小雨受委屈后不敢表达,只能在房间默默哭泣。

小雨称自己家是“散装”的,认为家里没有人理解她,因此拒绝跟父母沟通,转而投向网络。

三、从个别咨询到家庭治疗

1.积极关注,建立关系

初期与小雨开展了两次个别咨询。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关注其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无条件接纳当下的情绪和感受,共情其面临的困境,建立咨访关系,梳理基本情况。

小雨四年级转至我校,家也从乡镇搬至学校对面。在此之前,父母均上班,小雨和姐姐主要由老人带,搬家后妈妈全职带孩子,随之而来的是姐妹两与妈妈不断累积的矛盾。

在家里,小雨一方面羡慕姐姐和妈妈有共同话题,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又对她们时常爆发的争吵感到厌烦,被波及也只能默默忍受。

爸爸对小雨的学业、生活参与较少,对妈妈的教育方式颇有微词。

2.循环提问,扰动关系

根据前两次咨询中掌握的信息,小雨的问题主要来自家庭,因此第三次开始约定父母一起加入会谈。

会谈中,采用系统式家庭治疗方法,多次使用循环提问技术。适时邀请小雨观察会谈中父母的状态,小雨看到了父母脸上的担忧,为此感到无奈与愧疚。引导小雨对父母的想法进行回应,小雨对父母的表达方式并不认可,但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随着会谈的推进,家庭中僵化的关系被扰动,小雨逐渐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爸爸工作忙,陪伴少,说话像领导,期待爸爸说话随和一些;妈妈经常忙于刷手机而忽略了自己,期待妈妈放下手机,真正聆听自己,给予回应。

此次家庭互动,看到小雨对家庭的忠诚,对父母改变的渴望,也看到了家庭内部目标的一致性:都希望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保持有效沟通。

家庭共同目标的确立,也正是家庭改变的开始。

3.聚焦问题,整合资源

寒假过后,小雨返校动力不足,开学第一天未到校。当天邀请小雨、小雨父母以及班主任共同参与会谈。

小雨担心学习太累,也会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自责。为帮助小雨厘清内心真实想法,减轻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请小雨在0-10分内具体化对作业量的接受度,小雨表示5分左右。

经过多次具体化的引导,发现小雨并不抗拒上学,只是希望老师们多给自己一些自主空间。此处与班主任沟通协商,班主任进一步做好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工作。

最后,邀请父母对小雨的想法进行回应。父母虽有遗憾,依然表达了对小雨的支持,小雨也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现状的接纳。

家庭在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小雨顺利回归校园。

4.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进入六年级下学期,小雨一家不得不思考升学问题。基于小雨的现状和前期落下的功课,一家人再次聚集学校心理辅导室展开讨论。

小雨不想留级,也害怕进入初中后可能面临的竞争压力,因此更想要择校进入一个环境宽松的初中,并描述了期望中的初中生活:学业压力不太大、能交几个好朋友、可以继续画画的爱好......

家长更希望孩子利用最后的时间调整状态,再利用暑假时间补习,争取保证顺利升学,进入好的初中。

面对家长和孩子的分歧,继续展开循环提问。

师:“爸爸是否注意到了孩子在描述初中生活时的神情?”

爸爸点点头,“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光,已经很久没看过了。”

师:“是啊,小雨很期待她的初中生活呢。”

师(对妈妈):“妈妈看到了吗?妈妈对此有什么想说的?”

妈:“我看到了。其实我并不反对孩子的想法,只要她愿意继续学业,健健康康的就好。”

师(对妈妈):“能感受到妈妈的不易,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在孩子的学业问题上做出让步。”

师(对爸爸):“对于妈妈的态度,爸爸是怎么想的?”

爸(眼中泛泪):“其实,孩子现在的情况我也知道,我并不想强迫她去做什么,但是我知道她的能力不止如此。小雨,以后不要老待在房间里,我们先从每天坚持锻炼开始,慢慢把状态调整过来。”

师(对爸爸):“放弃自己的坚持,搁置升学问题,对爸爸来说也是很艰难的一步。”

师(对小雨):“小雨很少看到爸爸流泪吧?爸爸在学校的问题上后退了一步,小雨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前进一小步吗?”

小雨思考后点点头。

会谈最后,协调家庭针对如何开展行动做进一步具体化的讨论,初步达成一致:小雨愿意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和家人一起饭后散步,也会尝试练习弹琴。

四、效果与反思

1.辅导效果

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干预和多方努力下,小雨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真实想法。父母表露真实情感,自我反思并配合调整教育方式。最后,小雨从抗拒上学到愿意回到学校,憧憬未来初中生活,是很大的进步。

2.个案反思

上学期间小雨状态时有起伏,上学断断续续,应坚持个体咨询与家庭治疗相结合,对小雨和家庭同时开展工作,为小雨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框架。还应多调动小雨的同伴资源,增加小雨校内的人际支持和学习上的帮扶。

抑郁青少年的个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系统式家庭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当僵化的关系被扰动,爱便开始流动,家庭就有改变的希望,孩子也会慢慢回归原本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