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研究

作者

翟首春 李玲

东北特钢集团 辽宁省大连市 116105

一、引言

电气自动化设备作为现代工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安全。传统维护模式依赖人工经验或固定周期检修,存在响应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据统计,工业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停机损失平均每小时超过百万元。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成为研究热点 2。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模态数据(如振动信号)或云端集中式处理,难以兼顾实时性与复杂故障特征的提取 0 本文提出一种边缘 - 云协同架构,结合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深度神经网络,实现设备状态的精准感知与智能决策,为工业设备运维提供新思路。

二、关键技术与方法

2.1 多模态数据采集与边缘智能处理

通过部署振动、温度、电流等多类型传感器,构建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网络。采用 IEEE 1588 PTP 协议实现微秒级时钟同步,确保多源数据的时空对齐。边缘计算节点(如 NVIDIA Jetson AGX)集成小波变换滤波算法,实时剔除无效数据(如振动幅值超过 50g 的异常值),并通过 TensorRT 模型量化技术将推理延迟压缩至20ms 以内 2。例如,某钢铁厂热轧产线部署 300+ 传感器,结合 PLC 数据,通过边缘网关分析振动频谱,异常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 80% 。

2.2 深度神经网络与多模态特征融合

采用改进的深度可分离卷积网络(DSCN)处理原始传感器数据,通过可分离卷积模块自动提取时空特征,并引入压缩激励(SE)单元实现特征响应重校准。针对时序数据,结合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捕捉设备退化趋势,在西储大学轴承数据集上实现 10 类故障分类,准确率超 97%2 。多模态数据融合采用图神经网络(GNN)建模设备拓扑关系,例如将振动频谱与油液铁谱数据融合,使发电机轴承寿命预测误差从 ±15% 缩小至 ±5‰

2.3 剩余寿命预测与健康状态评估

构建基于贝叶斯优化(BO)的 CNN-LSTM 模型,优化超参数选择(如学习率、正则化因子),在水轮机故障诊断中准确率达 91.8% ,较传统模型提升 $5 . 4 \% _ { \textmd { 0 } _ { \textparallel } }$ 。剩余寿命(RUL)预测采用粒子滤波算法拟合退化曲线,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置信区间。某石化企业应用该模型提前 4 周识别齿轮箱早期点蚀,避免损失超 500 万元 2。设备健康指数(HI)动态计算采用自适应阈值,结合统计过程控制(SPC)降低误报率,例如反应釜温度异常升高时,系统通过知识图谱关联 “轴对中偏移” 故障,维修效率提升 3 倍2。

三、系统架构与实现

3.1 边缘 - 云协同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边缘层完成数据采集、预处理与轻量级推理;平台层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库(如 InfluxDB)存储历史数据,并集成机器学习平台(如 TensorFlowServing)实现模型迭代;应用层提供健康可视化、工单派发与备件管理功能 2。例如,三一重工的挖掘机数字孪生系统通过 1200+ 传感器实现 10kHz 级数据采集,故障识别准确率从 78% 提升至 92% 。

3.2 数据治理与特征工程

数据预处理包括归一化、滑动窗口分割与特征选择。采用互信息法筛选与寿命高度相关的特征(如峭度值与轴承寿命相关性达 0.87),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对于小样本故障模式,引入迁移学习框架,将预训练模型(如工业轴承数据集)迁移至新设备,结合领域自适应技术降低模型泛化误差 2。

3.3 智能决策与闭环管理

基于健康评分动态生成维护策略:当 RUL>300 小时且无显著异常时,采用基于状态的维护(CBM);当健康指数低于阈值时,自动生成工单并智能派工。某电子企业 SMT 产线通过该系统将维修响应时间从 4 小时缩至 1.5 小时,成本降低 30%2. 。系统还支持 AR 远程运维,通过智能眼镜提供实时维修指引,复杂故障处理时间缩短70% 。

四、实验验证与应用分析

4.1 实验设计与数据来源

实验设计以工业场景典型故障模式为基准,选取某钢铁厂 2022-2023 年热轧生产线轧辊运行数据集作为实测对象,该数据集涵盖 3 种核心状态(正常、裂纹、磨损)的连续监测数据,包含 8600 组有效样本,其中正常状态样本 4200 组,裂纹故障样本 2100 组(含不同裂纹深度梯度数据),磨损故障样本 2300 组(覆盖轻微至严重磨损阶段)。数据采集环节采用分布式传感网络,在轧辊轴承座、电机输出端及液压系统分别部署加速度传感器(量程 ±50g )、红外温度传感器(精度 ±0.5c )及霍尔电流传感器(采样率 1MHz),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 1ms 级时间戳同步 2。同时引入 NASA C-MAPSS 涡轮发动机仿真数据集作为跨场景验证数据,该数据集包含 4种退化工况下的 200 台发动机全生命周期数据,涵盖风扇转速、压气机效率等 14 个监测参数,用于验证模型在复杂动力设备上的泛化能力。对比模型选取遵循技术演进逻辑:传统 SVM 代表统计学习方法,LSTM 体现经典时序建模能力,未优化的CNN-LSTM 作为基准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如统一训练轮次为 200 轮、批处理大小 32)确保对比公平性 2。

4.2 结果分析

轧辊故障分类任务采用 5 折交叉验证,改进 DSCN 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出显著优势:正常状态识别准确率 99.1% ,裂纹故障识别准确率 97.8% ,磨损故障识别准确率 98.2% ,加权平均准确率达 98.3% ,较 SVM( 85.6% )提升 12.7 个百分点,F1-score稳定在 95.3% 以上,表明模型在样本不平衡场景(磨损样本占比 26.7% )中仍保持良好的召回率与精确率平衡。RUL 预测实验采用滚动预测机制,在 NASA 数据集上,融合振动、温度、电流多模态特征的 BO-CNN-LSTM 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为8.2% ,较单一振动模态输入的 LSTM( 15.6% )降低 47.4% ,较传统粒子滤波算法( 12.3% )降低 33.3% ,尤其在设备退化后期(剩余寿命 <50 小时)误差控制在 ±4 小时内。边缘端性能测试基于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 硬件平台,通过 TensorRT 量化模型(INT8 精度)实现 18ms 稳定推理延迟,较云端部署(平均 120ms )提升 85% ,且在 1000 次连续推理中抖动率 <2ms ,完全满足工业控制对实时性(通常要求 ∠ 50ms )的严苛要求 2。

4.3 对比与讨论

与传统基于阈值的报警系统相比,本系统通过多模态特征融合实现故障识别提前量平均达 72 小时,较传统方案(平均 12 小时)提升 50% ,某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应用案例显示,系统可在催化剂循环泵轴承出现微米级剥落时发出预警,使计划外停机率从 11.2% 降至 6.5% ,年度减少停机损失约 1200 万元。维护成本优化方面,通过健康状态动态评估实现备件库存周转率提升 35% ,结合预测性维护策略使单次维修工时从 8 小时压缩至 5.2 小时,综合成本下降 28%0 。但实验也暴露出复合故障识别短板:在齿轮 - 轴承耦合故障场景中,模型准确率降至 82.6% ,主要因振动信号中齿轮啮合频率( 250-350Hz )与轴承外圈故障频率( 180-220Hz )存在频谱重叠,特征解耦困难 2。

五、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边缘计算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系统,通过深度学习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结合,有效提升了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运维效率。实验与应用案例表明,该方案在准确率、实时性与经济性上均优于传统方法。未来研究可聚焦于轻量化模型设计(如知识蒸馏)、跨设备协同诊断(如联邦学习)及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集成,以进一步推动工业设备运维的智能化转型 2

参考文献

[1]王伟康, 郭建刚.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及预防[J]. 模具制造,2025,25(07):220-222.

[2] 马 文 . 电 力 自 动 化 设 备 运 行 安 全 管 理 策 略 研 究 [J]. 仪 器 仪 表 用户,2025,32(07):149-150+153.

[3]韩效成.基于智能化的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J].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2025,43(03):73-75+78.

[4] 赵子民. 机电 设备电 气自动 化改造 方法及 维护实 践探析[J]. 模 具制造,2025,25(06):228-230.

[5]黄明华.基于电气自动化的智慧校园实验室设备智能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25,30(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