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李孟霏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387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大思政课”理念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局限,整合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合作,构建育人格局。高校辅导员职能扩展为教育引导、协同合作和创新。然而,辅导员面临挑战,如协同机制不健全、联动不足、资源整合低,限制“大思政课”实效。因此,探讨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困境,提出策略,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系统论强调将育人工作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各要素需通过有序互动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在高校育人系统中,辅导员发挥着枢纽作用,连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网络教育等多个子系统,推动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协同学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实现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内在机制。在该理论框架下,共同育人目标可作为序参量,引导各育人主体形成合力,从而产生系统整体效益显著高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学生需求以及教育改革三个层面。在政策层面,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辅导员等思政工作力量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多主体、多维度协同育人新格局。从学生需求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期待更加贴近现实、注重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要求高校提供个性化、多途径的教育引导,而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回应这一需求。此外,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思政课”理念要求打破学科界限与行政壁垒,辅导员通过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尽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方面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是理念认知偏差。部分辅导员视协同育人为附加任务,非本职工作核心,实践中“重管理、轻教育”,忽视与思政及专业教师的深度合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二是机制建设滞后。高校普遍缺乏系统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部门条块分割明显。辅导员属学工部门,思政课教师归属教学单位,管理体制分隔导致信息与资源难以共享,合作缺乏制度保障,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三是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兼具教师与管理双重身份,协同育人中常因主导权限与协作责任不清产生摩擦。部分辅导员非思政专业背景,理论素养不足,难以深入参与课程设计与理论阐释,制约协同深度。四是评价激励缺失。现有考核侧重个人业绩与单项工作,对跨部门协同育人成效评价不足。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削弱辅导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大思政课”视域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面对上述现实问题,需从理念更新、制度设计、平台构建及能力提升四个维度系统推进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在理念更新维度,应引导辅导员深入理解“大思政课”的核心内涵与时代要求,牢固树立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这一理念。高校可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典型案例研讨、解读“三全育人”政策等途径,强化辅导员对协同育人价值的认同,并鼓励其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及社会力量建立联系,积极探索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切入点。
在制度设计维度,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统一的建设规划与责任清单,从制度上避免资源分散的问题。同时,应逐步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将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中的贡献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设立跨部门合作的专项奖励,并尝试推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双向兼职制度,以促进角色融合与资源共享。
在平台搭建维度,高校应着力构建三类支撑平台:其一,实体平台,组织开展联合备课、学术研讨及合作课题研究;其二,数字平台,构建共享数据库支持精准育人;其三,实践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实践基地,拓展育人时空场域。
在能力提升维度,需重点增强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沟通协调能力与创新思维。高校可开发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组织轮岗交流、社会实践等多样化锻炼形式,并支持辅导员利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协同育人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五、协同育人机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首要挑战是辅导员工作负担较重,事务性工作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难以投入足够资源参与协同育人。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通过优化分工,引入行政助理分担日常事务,并积极利用智能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使辅导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育人工作。
其次,部门之间的协同壁垒仍然存在,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间的隔阂尚未完全消除。为此,高校可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同时设立协同育人专项经费,以支持合作项目的开展与持续推广。
第三,评价机制滞后也制约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入推进。高校应改革评价标准,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的核心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最后,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大挑战,部分高校因资源有限难以有效推进协同育人。教育主管部门可推动建立区域高校联盟,促进实践基地、师资等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降低协同成本,扩大优质育人资源的覆盖范围。
六、结论与展望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通过推进理念更新、制度设计、平台搭建与能力提升,促进多元主体联动合作,实现育人资源优化整合,形成良性育人生态系统。未来高校需强化顶层设计,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实证研究,探索智能化、个性化育人新模式,发挥辅导员在“大思政课”中的桥梁作用,支撑培养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胡建权.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大学,2023,(33):24-27.
[2]刘嘉.“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4):64-67.
[3]张玉霞.“大思政课”发展必然性和建设策略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06):39-42.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2-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李林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5(06):128-130.
[6]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本文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课题编号:52WT23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