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土建施工管理中的劳动力管理与生产效率提升

作者

周福龙

锦州北山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一、引言

在土建施工领域,劳动力作为核心要素,其管理成效对生产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下,土建施工项目规模不断扩张,技术愈发复杂,传统劳动力管理模式弊端频现,难以满足高效施工需求。如何优化劳动力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已成为土建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关乎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土建施工劳动力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劳动力配置不合理

施工项目各阶段对劳动力需求差异大,部分企业缺乏精准预测与规划。常出现施工初期劳动力过剩,造成资源浪费;施工高峰期却人手不足,延误工期。如某大型建筑项目,基础施工阶段多配备了 20% 劳动力,而主体施工关键期,钢筋工短缺 15% ,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2.2 劳动力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土建施工涵盖多工种,部分工人未经系统培训,技能不达标。尤其新兴施工技术不断涌现,工人知识更新滞后。以装配式建筑施工为例,约 30% 工人对构件安装技术掌握不足,导致安装质量缺陷,需返工整改,降低生产效率。

2.3 劳动力动态管理困难

施工过程中,受天气、设计变更等因素影响,施工计划常调整,劳动力需求随之变动。现有管理模式难以及时响应,造成劳动力闲置或短缺。如遇恶劣天气,室外施工停滞,无法灵活调配劳动力至室内作业,增加人工成本。

三、优化劳动力管理的策略

3.1 科学规划劳动力配置

科学规划劳动力配置需以施工进度计划为纲领,结合 Primavera、Project等项目管理软件,对历史同类工程的劳动力消耗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精准测算出基础、主体、装修等各阶段的工种需求曲线。例如某市政桥梁项目,通过软件模拟得出桩基施工阶段需 12 名钻孔操作工、8 名钢筋工,且明确各工种需在桩基混凝土养护期间进场备料,避免窝工。同时建立由 50 名多技能工人组成的应急储备队,在遭遇材料供应延迟等突发状况时,24 小时内可跨工种调配,确保关键线路施工不受影响,像雨季来临时,能迅速将室外砌筑工人调至室内进行模板加工,保障工期节点。

3.2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构建“基础 + 专项 +. 进阶”的三级体系,针对木工、电工等不同工种设置差异化课程。基础培训侧重安全操作规范,采用VR 模拟高空作业场景强化记忆;专项培训聚焦新技术应用,如组织装配式构件吊装培训时,结合 1:1 模型实操演练,确保工人能精准把控吊点位置。

3.3 完善劳动力动态管理机制

完善劳动力动态管理机制需搭建包含工人身份证、技能证书、健康状况等信息的数据库,通过物联网手环实时采集工人的作业位置与工时数据。某智慧工地平台可自动生成各区域劳动力密度热力图,当发现钢筋加工区人员过剩时,系统会自动推送调配建议至管理人员手机端。同时与 3 家以上劳务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 48 小时内可补充 200 名临时劳动力,去年冬季寒潮期间。

四、提升生产效率的途径

4.1 引入先进施工技术与设备

在土建施工中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替代与升级实现劳动力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以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为例,传统人工加工钢筋时,需经历切割、弯曲、焊接等多道工序,单名工人日均加工量约 2 吨,且精度误差常超过 5 毫米,而采用数控钢筋弯曲中心与全自动焊接机器人组成的生产线后,不仅可实现 24小时连续作业,日均加工量提升至 8-10 吨,精度误差控制在 1 毫米以内,相当于 3-5 名熟练工人的工作量,同时大幅减少因尺寸偏差导致的返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则从施工全流程优化角度提升效率,在某地铁车站施工中,通过 BIM 模型提前模拟管线综合排布,发现并解决了 126 处碰撞问题,避免了传统施工中“边干边改”的混乱状态,使机电安装阶段劳动力投入减少 23% ,工期缩短 18 天。此外,无人机测绘技术将场地勘察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3D 打印技术在异形构件预制中比传统支模浇筑节省 60% 人工,这些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工人的体力消耗,更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稳定了施工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依赖人工经验的粗放式生产模式。

4.2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是实现劳动力高效协同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流程与空间布局,消除工序衔接中的隐性浪费。合理划分施工流水段是基础环节,在某超高层住宅楼项目中,将标准层按“核心筒-框架柱-楼板”三阶段划分流水段,每个流水段配置专属班组,通过 BIM模型模拟各段施工节拍,使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形成连续作业流,避免了传统“大兵团作战”中工种交叉干扰的问题,单楼层施工周期从 7 天压缩至 5 天,劳动力日均有效作业时间增加 2.3 小时。平行施工与流水施工的组合应用更能发挥规模效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采用“分区平行、区内流水”模式,将整体工程划分为购物中心、写字楼、地下车库三个独立工区,各工区同步启动施工,每个工区内按“基础-结构-装修”三阶段组织流水作业,通过共享垂直运输设备与周转材料,使劳动力利用率提升 35% ,总工期比计划缩短 4 个月。此外,通过优化材料堆放点与施工通道布局,减少工人往返搬运时间,在某市政道路工程中,将沥青拌合站设置在施工段中点位置,配合移动式摊铺机作业,使运输距离缩短 40% ,摊铺班组日均作业里程从 2 公里提升至 3.5 公里,间接提升了劳动力单位产出效率。

4.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激活劳动力内生动力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目标、短期奖励与长期发展有机结合。制定量化考核体系是基础,某建筑集团推行“效率-质量-安全”三维考核模式,将每个施工班组的日完成工程量、返工率、安全隐患整改时效等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积分与月度奖金直接挂钩,其中效率指标权重占 40% ,如模板班组每提前 1 天完成既定工作量可获得额外 20% 奖金,实施后项目整体施工进度提升 18% 。差异化奖励制度能精准激发潜力,设立“生产之星”“质量标兵”等荣誉称号,不仅给予现金奖励,更将获奖记录纳入工人技能档案,作为晋升技术骨干或班组长的重要依据,在某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对掌握构件精准安装技术的工人给予技能津贴,津贴标准随熟练度提升阶梯式增长,使该工种熟练工占比从 30% 提升至 75% ,安装效率提高 2 倍。团队激励则强化协同意识,推行“班组承包制”,将施工段任务打包给班组,按节点完成情况给予整体奖励,某桥梁工程项目中,预制梁施工班组因提前完成全部梁体浇筑任务,获得项目总造价 1.5% 的团队奖金,这种“一荣俱荣”的机制有效减少了班组内耗,使各工序衔接时间缩短 50% ,间接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

五、结论

土建施工管理中的劳动力管理与生产效率提升紧密相关。通过解决劳动力配置不合理、技能水平低、动态管理困难等问题,实施科学规划配置、加强技能培训、完善动态管理机制等优化策略,借助引入先进技术设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激励机制等途径,可显著提升土建施工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土建施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劳动力管理与生产效率提升将迎来更多创新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 鑫 . 土 建 工 程 施 工 管 理 中 的 施 工 进 度 管 控 [J]. 四 川 建材,2024,50(10):203-204.

[2]侯建勇.土建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0):67-69.

[3]陈龙.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土建施工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居业,2023,(01):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