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刘春艳
长白山池北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133613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升审美情趣的使命。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意境美,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体系里,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审美能力的培养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的时期,审美教育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审美元素。通过对诗词、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学习,学生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拓展到对人性、社会、自然的深度理解。同时,审美体验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他们学会感受美好、珍惜善良,进而塑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其次,审美能力的培养能显著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的宝库,然而传统教学可能使学生忽略其中的魅力。
2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目标重知识轻审美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倾向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过度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字词的精确讲解、语法规则的细致剖析以及应试技巧的反复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种教学目标的偏向,使得语文课程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被严重忽视。从本质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承载着人类丰富情感、多元文化和审美追求的艺术载体。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大制约。部分教师依旧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呈现出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局面,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动性与趣味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恰恰是审美能力培养所必需的条件。在审美活动中,学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和思考。
2.3 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
学生在审美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并妥善处理这一差异,常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天生对文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能够迅速捕捉到作品中的细微美感;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培养才能逐渐发现美。
3 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3.1 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感知美
初中语文教材汇聚了众多语言优美、表现力强的文学作品,犹如一座璀璨的语言艺术宝库。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引领学生开启这座宝库的大门,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音韵、丰富的词汇和精妙的语法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进行仔细推敲。
3.2 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
教师的范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引领作用,它是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之美的重要开端。教师通过富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文本中蕴含的节奏、语调、情感等审美元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文学审美世界的大门。在进行范读之前,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节奏变化以及语言的韵律特点。例如,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时,这首诗充满了迷茫、惆怅的情感,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以及适当的停顿,营造出一种朦胧、忧伤的氛围,将诗人在雨巷中徘徊、寻觅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聆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本的音韵美、节奏美以及情感美。
3.3 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初中语文课堂创设审美情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能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单纯依靠文字描述,学生可能难以真切地体会到塞外八月飞雪的壮丽奇景以及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塞外雪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狂风呼啸、雪花纷飞的景象,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意境。3.4 开展艺术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核心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鉴赏方法,从多个维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审美鉴赏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加强朗读教学、创设审美情境、开展艺术鉴赏活动以及进行写作训练等多种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策略.马骏.天津教育,2020(21)
[2]试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路径.易徐炎.教育界,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