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常见误判原因及规避措施

作者

吴育坤

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钢轨焊缝是铁路轨道连接的关键部位,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焊缝内部若存在缺陷极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超声波探伤技术通过向焊缝内部发射高频声波,利用缺陷反射信号判断缺陷的位置、大小与性质,具有非破坏性、检测速度快、对体积型缺陷敏感等优势,已成为钢轨焊缝质量检测的法定手段。误判主要表现为漏判与误判两类,前者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后者则会导致不必要的返工,增加运维成本。因此,深入分析误判原因并制定规避措施,对提高钢轨焊缝探伤质量、保障轨道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钢轨焊缝结构特征与超声波探伤原理

钢轨焊缝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探伤的复杂性。钢轨焊接通常采用闪光焊、气压焊或铝热焊等工艺,焊缝区域由熔合区、热影响区与母材组成:熔合区是焊缝金属与母材的过渡区域,边界不规则且存在组织差异;热影响区因焊接热作用导致晶粒粗大,力学性能与母材存在差异;铝热焊等工艺还可能形成铸造组织,存在气孔、夹渣等固有缺陷风险。这些结构特征使焊缝内部存在复杂的声阻抗差异,易产生非缺陷反射信号,干扰探伤判断。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声波的反射特性:探头向焊缝发射超声波,声波在不同介质界面发生反射,反射波被探头接收后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显示屏呈现为波形。探伤人员根据波形的位置、幅度、形状判断是否存在缺陷及缺陷性质。对于钢轨焊缝,通常采用纵波直探头检测内部体积型缺陷,横波斜探头检测平面型缺陷,通过多角度、多探头组合实现全截面覆盖检测。焊缝的特殊结构会导致多种非缺陷反射信号:熔合线的不规则界面会产生反射波,热影响区的晶粒粗大可能导致声波散射,形成杂波;焊缝余高的几何突变也会产生反射信号。这些信号与缺陷信号在波形特征上可能存在相似性,若缺乏精准识别能力,极易造成误判。

2 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常见误判原因

2.1 技术因素导致的误判

(1)焊缝结构干扰。焊缝的几何形状与组织特征是产生非缺陷信号的主要原因。比如,在某次作业中,当探铝热焊时,把探头抵到焊带处,出现了两个波,都已冲顶,前面的波是焊带的对侧波,后面的波水平显示 75mm,深度显示 33mm,用尺子量在母材上,离焊带对侧 35mm 处。用手摸,基本不动。把上下表面打磨了一下,还是不动。用探头在对侧校正,在 75mm 的那个位置不出现任何波。按正常来说,那么强的波出现时,在对侧应该能校验到,但是仪器上没有任何显示。判断这个波不在母材上,然后就在焊带上用手拍,结果在焊带的对侧上棱上动,然后就用直磨机打磨,看到波有所下降,就继续打磨,把上棱打磨圆顺,再探伤一看,波消失了。后来分析,这是产生了变形波,超声波在焊带里发生了波形转换,超声波在焊带里来回反射,导致路径变长,声程变长,所以波形显示声程在母材上,实际在焊带上。(2)超声波传播特性影响。超声波在焊缝中的传播路径复杂,可能因折射、反射导致声束偏移,使缺陷定位不准。例如,斜探头入射角度偏差会导致声束在焊缝中传播方向改变,原本指向缺陷的声束可能偏离,而无关界面的反射信号被误判为缺陷;声波在粗晶组织中传播时,衰减加剧导致缺陷信号幅度降低,易将小缺陷漏判;多次反射波可能被误判为深处缺陷,造成定位错误。(3)设备与探头因素。探伤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信号采集质量。仪器灵敏度不足会导致小缺陷信号无法识别,而灵敏度过高则会放大杂波,干扰判断;探头频率选择不当会影响缺陷分辨能力;探头晶片磨损、耦合剂涂抹不均会导致声波发射与接收效率下降,产生信号失真。此外,探头楔块磨损或角度偏差会改变声束折射角度,导致检测区域出现盲区,造成漏判。

2.2 操作因素导致的误判

(1)探伤工艺参数设置不当。探伤工艺参数的合理性是准确检测的前提。探头移动速度过快会导致信号采集不完整,错过缺陷波;扫描速度与声速不匹配会造成缺陷定位误差;增益调节不当会导致缺陷波淹没或杂波干扰。对于不同焊接工艺的焊缝,若未针对性调整探头角度、检测范围等参数,会因检测覆盖不全产生漏判。(2)操作人员技能不足。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判伤准确性。对焊缝结构与缺陷形成机理认识不足,易将熔合线反射误判为裂纹;缺乏波形分析经验,难以区分缺陷波与杂波;对不同类型缺陷的波形特征识别不清,可能导致缺陷性质误判。此外,疲劳作业或责任心不足会导致操作不规范,如探头移动不平稳、耦合不良等,影响信号质量。(3)检测环境干扰。现场检测环境的复杂性会干扰探伤过程。钢轨表面存在油污、铁锈、焊渣时,会影响超声波耦合,产生虚假信号;室外检测时的温度变化会改变声速传播速度,影响定位精度;列车振动、电磁干扰可能导致仪器显示不稳定,产生杂波。此外,既有线路焊缝检测时,轨枕、扣件等部件遮挡检测区域,可能形成检测盲区,导致缺陷漏检。

2.3 标准与管理因素导致的误判

(1)判伤标准不明确。钢轨焊缝缺陷的判定缺乏细化标准时,易产生主观偏差。例如,对“可疑信号”的界定模糊,操作人员可能因经验不同做出不同判断;不同焊接工艺的焊缝允许缺陷尺寸差异未明确区分,采用统一标准会导致误判;对缺陷动态扩展风险的评估不足,可能将潜在危险缺陷判定为合格。(2)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质量复核机制会放大误判风险。探伤记录不完整导致无法追溯复核;未定期开展人员技能考核与设备校准,使操作误差与设备偏差长期存在;对新焊接工艺、新材料钢轨的探伤方法缺乏针对性研究,沿用旧标准检测易产生误判。

3 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误判的规避措施

3.1 技术优化措施

(1)改进探伤工艺与参数。针对不同焊接工艺的焊缝特性,制定差异化探伤工艺。闪光焊焊缝重点检测热影响区的横向裂纹,采用多角度斜探头交叉检测;铝热焊焊缝需关注浇铸缺陷,增加直探头检测体积型缺陷的频次;对焊缝余高进行预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减少几何反射干扰。通过试块校准优化参数:根据钢轨类型调整探头角度,确保声束覆盖焊缝全截面;通过灵敏度校准设定合理增益,既保证小缺陷可识别,又避免杂波干扰;根据检测速度调整扫描线速度,确保信号采集完整。(2)采用先进检测技术与设备。引入数字化探伤设备提升信号处理能力。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可存储波形数据并进行后期分析,便于复核与追溯;配备图像化显示功能,直观呈现缺陷位置与形态,减少判断误差;采用多通道探头阵列技术,实现焊缝全截面同时检测,避免盲区漏检。开发专用试块模拟焊缝结构:制作包含典型非缺陷反射的对比试块,帮助操作人员熟悉干扰信号特征;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尺寸的人工缺陷试块,提升缺陷识别能力。(3)加强焊缝结构预处理。通过表面处理减少耦合干扰:检测前清除钢轨表面的油污、铁锈、焊渣,用砂轮打磨焊缝及周边区域,确保表面粗糙度符合耦合要求;根据环境温度选择合适的耦合剂,保证耦合层均匀连续。对复杂焊缝结构进行辅助标识:在焊缝两侧标注熔合线大致位置,辅助判断反射信号来源;对铝热焊的浇铸口等特殊结构进行标记,避免误判为缺陷。

3.2 操作规范措施

(1)强化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涵盖焊缝的冶金原理、超声波传播规律、缺陷波形特征等理论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升判断能力;开展实操培训,在模拟试块上练习识别非缺陷信号与缺陷信号,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技能竞赛与经验交流:通过盲样测试检验操作人员的判伤准确性,对误判案例进行集体分析,总结识别要点;推广优秀操作人员的判伤经验,形成标准化识别方法。(2)规范现场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探头移动路径、移动速度、耦合压力等操作细节;规定检测前的设备校准步骤,确保设备状态合格。实施多方向、多探头验证:对可疑信号采用不同角度探头交叉检测,如用 45°探头发现的信号,再用 60 探头复核,通过反射波变化判断是否为缺陷;对平面型缺陷信号,转动探头观察波形变化,排除非缺陷干扰。(3)优化检测环境控制。改善现场检测条件:在既有线路检测时,提前申请天窗点,确保无列车干扰;搭建临时防护棚,避免雨雪天气影响耦合效果;使用磁性探头支架辅助固定探头,减少手持操作的不稳定性。采用辅助工具提升检测可靠性:使用轨头、轨腰专用探头架,确保探头与钢轨表面良好贴合;配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检测前评估表面处理质量,不符合要求时重新处理。

3.3 管理与标准完善措施

(1)制定细化的判伤标准与流程。建立分类判伤标准:针对闪光焊、气压焊、铝热焊等不同工艺,分别明确缺陷允许尺寸、性质判定阈值,如铝热焊的气孔直径允许值可适当放宽;对可疑信号制定复核流程,如要求双人复核、采用不同设备复检,避免单一判断失误。规范缺陷记录与评估:要求详细记录缺陷位置、波形特征、判定依据,附波形图存档;对判定为合格但存在可疑信号的焊缝,标注关注等级,纳入后续跟踪检测计划。(2)健全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实施三级复核制度:操作人员自检、班组互检、质检人员专检,确保每道焊缝的检测结果经过至少两人确认;对关键区段的焊缝,采用 100% 复核率。定期开展设备与人员校准:按周期校准探伤仪的水平线性、垂直线性、灵敏度,确保设备精度;每年对操作人员进行资格复审,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验证技能水平,不合格者暂停上岗。(3)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开展针对性技术研究:针对新型钢轨、新型焊接工艺的焊缝特点,研发专用探伤方法与探头;研究焊缝缺陷动态扩展规律,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判伤标准,提升判伤的前瞻性。推广智能化探伤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波形识别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区分缺陷与非缺陷信号,辅助操作人员判断;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缺陷的超声波反射特征,为培训与判伤提供可视化工具。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的误判问题是技术特性、操作规范与管理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规避需要从技术优化、操作规范、标准完善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改进探伤工艺、采用先进设备减少技术干扰,通过强化人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判断能力,通过细化判伤标准、健全质量体系确保结果可靠,可显著降低误判率。随着铁路向高速化、重载化发展,钢轨焊缝承受的荷载不断增加,对探伤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建立缺陷发展预测模型,实现主动预防,为轨道安全运行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任金雷,沈跃勇,高松福,等.钢轨铝热焊接接头超声波探伤异常反射波分析[J].高速铁路新材料,2022,1(02):79-82.

[2]刘莉.超声波交叉多发多收技术在钢轨探伤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运营技术,2022,28(01):30-32.

[3]韩锋刚.超声波测试技术在铁路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1,7(17):73-74.

[4]刘永章.铁路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技术及便携式检测仪器分析[J].中华建设,2021,(02):104-105.

[5]李金川.超声波技术在高铁钢轨焊缝探伤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01):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