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准确性的思考
刘琴
湖北天一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
引言
近年来,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工程造价结算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它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聚焦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准确性,旨在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与各方权益,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1 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计方面存在问题
1)工程量审计过程相对笼统,仅结合现有工程量清单数据进行核查,并未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而进行复核计算,由此局限了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质量。
2)工程造价结算审计需审查诸多凭证与材料文件,程序繁复,且部分造价文件存在交叉重复现象,给结算审计工作造成较大工作量。这就导致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为快速结项而忽视了结算审计工作,导致工程造价结算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3)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是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重点,但在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中对二者的审计过程把控不当,无法精准判断凭证的有效性,由此产生了审计漏洞。
2 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准确性相关建议
2.1 提高结算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成效也与审计人员素质有关,对此有必要提高结算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几点入手。① 开展专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手段实施培训,主要围绕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两项培训内容,专业知识包括建筑施工工艺造价知识、先进审计工具运用技巧、税务知识以及最新的造价新政策内容解读等,实操技能则是指各项目审计的操作流程、标准以及做法等,通过模拟操作和案例讲解来开展培训,使审计人员日后可以快速识别问题并进行处理。② 提高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可邀请专家为审计人员讲解职业道德底线的重要性和结算审计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其责任感,也可通过各种团建活动增强审计团队的凝聚力,鼓励人员主动承担审计的职责。③ 搭建审计队伍的沟通协作机制,在审计工作执行中可定期召开集体会议,让结算审计人员相互交换意见,提出遇到的问题并协商解决,不断提高审计的专业水平,顺利推进审计程序。
2.2 灵活应用多种审计方法
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还要主动尝试通过灵活应用多种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准确性,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定额计价法。此法属于传统审计工作方法,其审计价格一般为“定额 + 费用 + 文件规定”的和值结果,并将定额价列为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结果。审计人员以此法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当注重定额价和市价的一致性,由此来保障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二是第三方结算审计法。此法由审计人员与第三方结算审计人员共同设定审计程序,侧重于工程变更与签证费用的精准审计,同时采用全过程审计原则应对潜在经济风险。在审计人员审计工程量时,其工程量统计结果要得到第三方审计人员的亲笔签名后方能进入下一项程序,防止因审计人员独权操作而引发的造价结算审计数据失真风险。三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此法属于较为新颖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依据图纸及文件要求,通过计算工程量、管理工程项目清单,进而在单价审计与总造价分析中获取最终合同价,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另外,审计人员可借助灰色绝对关联度模型知晓影响工程结算造价审计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从而有侧重点地完成审计任务。
2.3 加强施工全过程动态化管控
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避免造价支出超出预额标准,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而施工过程是出现超支问题的主要环节,对此要加强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化审计监管。例如,可以搭建施工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营系统。业主方委托给专业水平较高的第三方造价咨询单位,再组建项目造价管控队伍,从项目施工作业的初期开始跟踪,之后定期巡查现场的各施工工序。比如每月进行一次巡查,结合工程进度的计划方案、施工设计图纸等,对每项工程量准确核实。例如土方开挖和回填中可能出现超挖、回填土石料浪费情况,造成施工工程量与设计相比增加,引发造价结算问题,若提前跟踪审计则可规避很多麻烦。如某建筑工程开挖土方中发现施工队伍私自将开挖范围扩大,造成土方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偏高,不利于造价控制,对此,跟踪审计人员及时重新核实了工程量,避免业主方出现额外开支,提高造价结算审计水平。再如,定期分析工程的施工成本并适时预警。可以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中收集实际成本信息,再整理、分析,与预算编制的成本比对,若发现二者偏差超过 5% ,则要立即预警,提醒施工单位控制成本,找到成本过高的原因并予以处理。例如,在某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审计人员发现混凝土施工的成本预算超出标准 8% 左右,后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发现部分施工工艺运用不当造成返工问题,导致混凝土材料浪费严重,最终通过优化工艺使其后续成本支出得到控制。
2.4 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企业在整合内审组织架构时,应符合独立性、集中管理及适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优化后的内部审计组织同样具备独立职能,从事审计工作时不可兼有“内控管理”“风险管理”“业务管理”等关联职责,否则容易受主观经验影响降低审计准确度。集中管理、适应性原则是指审计组织内部的工作目标、组织规模等方面均要与现实环境相吻合,从而显著提升工程造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优化设计内审组织架构时,可在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下建立“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便于考核审计人员的专业性。
2.5 完善审计制度
为了应对结算审计的风险,应构建完善的工程造价结算审计制度,对结算审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审计工程概算、预算,对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提供给设计单位的计价依据进行合规性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核查施工图预算中的工程量、单价及各项费用的计算是否准确无误。此外,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的范围界定、方法选用以及审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例如,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明确各类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如混凝土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扣除钢筋、铁件等所占体积等。对于与合同价格不符的部分,要做好检查工作,还要确定审计目标,收集和分析审计资料,进行比对,确保工程量、单价、取费标准和施工图相符。完善的审计制度明确了合同管理、价格管理和变更与签证管理的流程、标准和要求,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
结语
研究表明,通过提高结算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灵活应用多种审计方法、加强施工全过程动态化管控等策略,可确保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准确性,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内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准确性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各类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及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泳吩.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要点及审核方法研究[J].中国招标,2025(2):169-171.
[2]徐磊.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风险防范控制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4(12):62-64.
[3]叶锦英.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居业,2024(10):146-148.
[4]林阳莹.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工程造价结算审核要点解析[J].福建建设科技,2024(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