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研究
王影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的意义与现状
1.1 应用意义
游戏化教学能破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抽象、学生参与度低的难题,让品德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多涉及规则意识、诚信品质、社会责任等抽象概念,单纯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例如在“遵守公共秩序”教学中,设计“模拟公交站台”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乘客、司机、志愿者,通过模拟排队候车、主动让座等场景,在互动中直观感受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这种教学形式贴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能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内化道德认知,避免品德教育流于口号,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1.2 应用现状
当前部分小学已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游戏化教学,但应用呈现碎片化、浅层化特征。低年级课堂中,常见“道德知识问答接龙”“品德小故事角色扮演”等简单游戏,如在“诚信”教学中让学生表演“狼来了”的故事;但高年级课堂仍以传统讲授为主,游戏化应用较少,且多数游戏仅停留在“活跃气氛”层面,未深度结合教学目标。例如部分教师设计的“垃圾分类大转盘”游戏,仅让学生识别垃圾类别,未延伸到“环保责任”“共建美丽家园”等道法核心目标,未能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的育人价值。
1.3 现存问题
游戏化教学应用存在“游戏与教学目标脱节”“游戏设计脱离学生生活”两大核心问题。部分教师设计游戏时过度追求趣味性,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例如在“民族团结”教学中,仅设计“民族服饰猜猜看”游戏,未通过游戏渗透“各民族互帮互助”的理念;另有部分游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在“家庭责任”教学中,设计“模拟职场分工”游戏,与小学生熟悉的家庭场景无关,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游戏理解“承担家务”“孝顺父母”等具体责任,无法实现知识与品德的同步提升。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创新
2.1 设计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游戏化教学需遵循“目标导向”与“学生适配”双重原则。目标导向要求游戏设计紧密围绕课程核心目标,例如“法治教育”单元设计“模拟小法庭”游戏时,需以“理解法律程序、树立规则意识”为核心,明确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的任务与道德法律边界;学生适配原则要求游戏难度、形式贴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低年级适合简单情境模拟,如“校园文明小标兵”角色扮演,高年级可设计复杂的合作类游戏,如“社区问题解决小组”,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探讨“宠物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现实问题,确保游戏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深度。
2.2 设计方法
可采用“生活情境转化法”“道德冲突模拟法”两种核心设计方法。生活情境转化法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游戏场景,例如在“亲社会行为”教学中,设计“社区志愿服务闯关”游戏,将“帮助老人过马路”“清理楼道垃圾”等生活场景转化为游戏关卡,学生完成关卡需思考具体行动方案;道德冲突模拟法适用于复杂品德判断教学,如“诚实与善意谎言”教学中,设计“两难选择卡牌”游戏,给出“朋友考试作弊是否举报”“家人犯错是否指出”等情境卡牌,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在冲突思辨中深化道德认知,两种方法均能实现游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2.3 创新要点
游戏化教学设计需注重“价值引领与生活实践结合”“个体体验与群体互动兼顾”两大创新点。在“价值引领与生活实践结合”上,可设计“家风传承拼图”游戏,让学生收集家庭中的家风故事(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制成拼图卡片,小组合作拼合后分享故事,将抽象家风转化为具体生活案例;在“个体体验与群体互动兼顾”上,设计“道德成长树”游戏,每位学生拥有“成长树叶”,完成个人任务(如主动道歉、帮助同学)或参与小组道德实践(如班级公益活动)后,可在树叶上记录感悟并贴到班级“成长树”上,既关注个体进步,又通过群体互动营造积极道德氛围,让游戏成为品德成长的载体。
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对策
3.1 师资培训对策
需构建“理论学习+实操演练 + 案例研讨”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讲解“游戏化教学与品德教育融合”的理论,结合优秀案例拆解设计逻辑,如分析“模拟小法庭”游戏如何匹配“法治教育”目标;同时开展实操工作坊,让教师分组设计具体课程的游戏方案,如针对“社会责任”单元设计“校园公益项目策划”游戏,并现场模拟教学、互评改进;此外,建立“游戏化教学资源库”,收集各地优秀案例,供教师参考学习,避免教师因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游戏设计偏离教学目标。
3.2 资源整合对策
通过“家校社协同”整合资源,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与实践场景。在家校合作方面,可邀请家长参与游戏设计,如“家庭责任”教学中,让家长提供家庭分工、家务劳动等真实素材,转化为“家庭任务闯关”游戏的内容;在社区合作方面,联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游戏场景延伸到社区,如“公共利益维护”教学中,设计“社区问题调研”游戏,组织学生分组走访社区,记录公共设施损坏、环境卫生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让游戏从课堂延伸到真实社会场景,同时整合社区志愿者资源,为游戏实施提供指导,丰富教学资源维度。
3.3 评价改进对策
构建“过程性评价 + 多元主体评价”的体系,避免游戏化教学评价“唯结果论”。过程性评价需记录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模拟小法庭”游戏中,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表达观点、是否尊重他人意见,以此评估其法治意识与沟通能力;多元主体评价引入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例如“家风传承拼图”游戏后,教师评价学生的故事解读深度,同学互评合作表现,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庭中践行家风的情况;评价结果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转变,如是否在游戏后主动承担家务、遵守公共秩序,确保评价能真实反映游戏化教学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实际影响。
结束语
游戏化教学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通过明确其应用意义、创新设计方法并落实应用对策,有望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助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品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教学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9):8.
[2]吉海荣,董洪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吃饭有讲究”一课为例[J].现代教学,2021,(10):38-39.
[3]梁音.创设游戏化情境提升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