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期高职教师的职业角色
许玉霞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在职业教育语境下,“转型期”并非泛指任何变化阶段,而是有明确政策与学术共识的“2019—2035 年”这一区间,以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 20 条”)为标志,正式宣告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入“类型教育”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2 年《职业教育法》大修把“类型定位”上升为国家法律,进一步锁定转型起点。目标是在 2035 年“建成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部历年工作要点均把 2035 设为“完成转型”验收节点。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普遍把 2019—2035 界定为“第二次转型窗口”。
本文所说的‘转型期’特指这一阶段,国家层面推进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力争 2035 年建成技能型社会的关键阶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把“建成技能型社会”写入 2035 年目标,要求职业教育从“就业教育”升级为“国家人才供给主渠道”,职业教育必须输出“数字工匠”,填补产业数字化岗位缺口。同时要求教师需具备“AI+专业”双能力。时代的发展留给高职教师完成“双师+数字+科研+社会服务”四维能力重构的剩余时间不多了,错过将直接面临巨大的淘汰风险。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的曾提出“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可以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是一种可投资、可计量、可增值的资本。”该理论为解释高职教师角色转型(为什么要转、转什么、怎样评价)提供了底层逻辑。近几年,国内对“高职教师角色”研究的核心脉络从早期“双师型”能力描述,迅速扩展到数字化、智能化、产教融合等多维角色重构,并已形成“模型—测评—培育—制度”一体化研究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角色内涵:从“双师”走向“七角色—数字素养耦合”框架。二,能力模型:由宏观概念走向“颗粒化—数据化”度量。三,研究场景:由课堂教学扩展到“校企共同体—质量诊改—终身培训”。四,技术赋能:AI 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角色重塑变量”。五,政策与制度研究:由“应然”呼吁走向“实然”机制设计。也即是说有关高职教师角色的研究已完成“概念提出—维度拓展—模型量化—制度嵌入”四级跳,正处于“由模型走向标准、由院校走向产业、由课堂走向终身学习”的关键跃迁期。此时,对一线教师而言,必须要紧抓“数字素养+产教融合+AI 协同”三条主线。转型期高职教师不得不面对多元角色的构建。
数字经济时代应对技术变革、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在于推动教师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设计师、课程开发者、动态学习者等多元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转型期高职教师角色呈现三大共性特征:一是能力结构重构,要求数字技能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如"数字能力+专业技艺+教学创新"的复合能力模型;二是教学范式创新,项目驱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成为主流模式,教师需通过短视频平台、在线社群开展碎片化教学;三是生态角色拓展,从单一教学者转向"教研-研创-培训-科普"多元参与者。以上都对教师个人提出了挑战。
人力资本理论为高职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投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因此高职教师角色转变不仅是教育内部事务,更是国家获取“技能红利”的核心抓手。因此,可以建立“国家—省—校”三级保障机制,制度上让角色转型“有法可依”(《职业教育法》2022 年),经费上让角色转型“有利可图”(“十四五”累计 160 亿元用于职教师资培训),评价上让角色转型“有尺可量”(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技术上让角色转型“有器可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25 年“双师型”比例需达 60% ,2035 年须建成技能型社会。只有将“制度—经费—评价—技术”四维保障同步下沉到“国家—省—校”三级,才能让高职教师从“被要求转”转向“愿意转、能够转、持续转”。
实践中,高职教师角色转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尽管政策框架逐步完善,执行层面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企业参与动力的制度性缺失,缺乏具体的激励措施,导致企业“被动参与”现象普遍。二是学校考核机制的适配性不足。兼职教师管理存在“重引进、轻使用”问题,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困难,三是培训体系的实效性短板。国家与省级培训资源虽持续投入,但 60% 以上的培训在学校内部完成,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企业真实场景实训。教师取得的证书在行业内认可度不足。
未来发展需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学术界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构建清晰的角色转型理论框架;政策制定者需完善配套支持体系,通过政策细化明确转型标准与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则应深化校企协同,搭建教师实践赋能平台,推动转型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唯有通过"理论-实践-政策"的深度联动,才能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确保高职教师角色转型落地见效,适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019.
2.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 修订)[Z]. 2022.
3.王继平, 等.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七角色模型构建与验证[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2): 15-22
4. 李梦卿. AI 赋能下高职教师角色转型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8):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