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工艺衔接优化及生产能力保障
刘昕仑
黑龙江省鑫祥安全评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引言
随着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浅部资源的逐渐枯竭,许多非煤矿山正面临着从露天开采向地下开采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涉及开采方式的改变,更需要解决两种开采方法协同作业带来的技术难题。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工艺优化研究,对于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开采成本、保障安全生产以及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非煤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特点
非煤矿山从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通常需要经历露天开采末期、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期以及完全地下开采期三个阶段。这一转型过程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开采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地表作业转为地下作业;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需要全面更新;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必须相应调整。在转型过程中,开采境界的合理确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状态和经济因素;采空区处理难题,露天坑底与地下采场的相互影响必须妥善解决。此外,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和运输系统的重构也是技术难点,这些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矿山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间,两种开采方式并存会产生复杂的相互影响,露天开采的爆破振动可能影响地下巷道的稳定性,而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又可能威胁露天作业的安全,此外,两种开采方式共用运输系统、通风系统等基础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和分配。
2.非煤矿山开采现状分析
非煤矿山开采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特点,主要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基本形式。露天开采具有生产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作业安全等优势,适用于埋藏浅、规模大的矿体。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露天开采的剥采比急剧上升,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最终不得不转向地下开采。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开采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浅部资源日益减少,开采深度不断增加;二是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传统开采方式面临转型压力;三是安全生产标准提高,开采技术需要相应升级。特别是在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如何实现两种开采方式的无缝衔接,最大化资源回收率,同时确保安全生产,成为矿山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非煤矿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工艺衔接优化及生产能力保障分析
3.1、工艺衔接优化方案设计
开采顺序的优化是工艺衔接的核心内容,需要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参数,确定合理的露天与地下开采的时空关系,常见的方案包括露天优先开采、地下优先开采以及平行交替开采等。每种方案都有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运输系统的整合对提高整体效率至关重要,可以考虑共用部分运输巷道,优化物流路线,减少转运环节,同时,要合理配置运输设备,提高运输系统的协同性。通风系统的衔接也需要特别关注,要避免气流短路,确保新鲜风流有效到达各个作业面。生产组织的协调是工艺衔接顺利实施的保障,需要建立统一的生产调度系统,协调露天和地下的生产节奏,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使作业人员熟悉两种开采方式的特点和要求。设备配置也要考虑通用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1]
3.2、露天与地下开采的衔接技术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平稳过渡是实现联合开采优化的基础。关键衔接技术包括境界顶柱的合理留设、开拓系统的优化布置以及防水排水系统的完善设计。境界顶柱作为隔离露天与地下采场的重要结构,其厚度确定需要考虑矿岩力学性质、开采深度以及爆破振动等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确定既保证安全又不过度损失矿石的最优顶柱厚度。开拓系统的布置应充分考虑露天坑的最终境界,使地下开采的井巷工程与露天开采形成有机整体。通常采用“露天坑底中央竖井 + 辅助斜坡道”的联合开拓方式,既便于矿石提升又兼顾设备运输。防水排水系统需要特别关注,因为露天坑可能成为地下水的汇集区,必须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网络,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2]。
3.3、联合开采的协同效应分析
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时空协同、资源协同和安全协同三个方面。时空协同是指合理安排露天与地下的开采顺序和进度,使两种开采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通常采用“露天优先、地下跟进”的开采策略,露天开采上部矿体同时地下开拓下部资源,实现产能平稳过渡。利用露天开采的灵活性回收边角矿体,同时通过地下开采回收深部资源,两者互补可减少矿石损失。安全协同则是指通过科学设计使两种开采方法相互提供安全保障,如利用露天开采形成的降压区降低地下开采的岩爆风险,或利用地下开采的充填体增强露天边坡稳定性[3]。
3.4、开采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联合开采工艺参数优化是提高开采效率的关键,针对非煤矿山的特点,需要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经济指标、资源回收率和安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不同参数组合的开采效果,最终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具体优化内容包括:露天开采的台阶高度与坡面角优化、地下开采的矿房尺寸与回采顺序优化、爆破参数的协同设计等。例如,通过调整露天台阶爆破的孔网参数,可以降低对地下采场的震动影响;优化地下开采的采场结构参数,可以提高回采效率并减少对露天边坡的扰动。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对于参数优化至关重要,应建立实时监测系统,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调整优化开采参数[4]。
3.5、生产能力评估与保障体系建立
生产能力评估是制定保障措施的基础,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开采工艺、设备能力等因素,准确预测矿山的生产能力。评估指标应包括年产量、资源回收率、生产效率等关键参数。在设备保障方面,要选择性能可靠、适应性强的大型化、自动化设备。在人员保障方面,要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管理保障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同时,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断时间[5]。
结束语
非煤矿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能力保障是其中的核心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开采顺序、优化设备配置、完善通风排水系统、加强生产协调和安全管理,可以实现生产能力的平稳过渡和持续提升。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智能化技术在联合开采中的应用,以及更加精准的产能预测模型的开发,为矿山生产转型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龚晓年,罗唯一. 关于提升襄阳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质效的调研报告[J].湖北应急管理,2025,(06):40-42.
[2]康定川,覃顺雄. 有限元分析在非煤矿山生产安全及安全监管中的运用论述[J].中国金属通报,2025,(03):207-209.
[3]王浩. 铜陵义安:多举措破解小型非煤矿山安全难题[J].中国安全生产,2025,20(02):30-31.DOI:10.20115/j.cnki.cn11-5404/x.2025.02.015.
[4]张嘉程,胡明慧. 露天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4,(20):220-222.
[5]李垚萱,崔益源,卢尧,等. 2001-2022 年我国非煤矿山行业重特大事故发生规律及对策措施[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24,7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