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视角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冯连珍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崇文学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之大变革。AI 技术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AI 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性和教学实效性。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中的框题《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为例,探讨 AI 技术赋能下的议题式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该单元作为初中生三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 AI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授此类抽象人生哲理时,往往面临学生参与度低、理解不深入等问题。而 AI技术的引入,为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提供了新的动力。本研究通过实践探索,从 AI 赋能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理念、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效果评估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 AI 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也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实践性参考。
一、AI 赋能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理念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以主题为统领,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体系。在 AI 技术支持下,这种整合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本单元以“确立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为核心概念,《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通过 AI 技术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认知,让学生更简单清晰地掌握知识;智能分析学生学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跨学科融合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另一重要理念。AI 技术打破了学科壁垒,例如,在 AI 辩论环节我引入语文学科古诗句,在品味故事环节融入文学表达技巧等。AI 智能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学科重要关联点,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教学建议,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情境化教学是 AI 赋能的突出优势。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创设高度仿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思考。例如,本节课中我利用 AI 生成不同境遇下的虚拟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二、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单元整体教学重构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作为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框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顺境与逆境,让学生学会如何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这两种不同境遇,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围绕“追求美好人生”展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单元针对“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三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我应当追求怎样的美好人生”这个核心问题。三个内容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本单元是对前三个单元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四个单元构成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内容体系,鼓舞学生在踏实奋进中绽放光彩,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喻为人生的“总钥匙”和“总开关”,围绕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因此,培养初中生成为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少年,是本单元的首要任务。而《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这个问题。人生既有顺境又有逆境,两者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应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为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要做到顺境不骄,逆境不馁,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知道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容对待成败得失,使之成为人生成长的阶梯,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不同境遇,理解经历挫折和考验有助于走好人生路,增强抗挫折能力。
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将知识点割裂讲授,缺乏整体性。本研究对单元内容进行了重构,采用一案到底、议题式教学法。本节课以“如何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为总议题,整合为三个递进性子议题。子议题一:“能言善辩--探境遇之作用”,着重探讨顺境与逆境对个人成长的双重影响;子议题二:“品味故事--悟境遇之对待”,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对待不同境遇的态度和方法;子议题三:“启思导行--行境遇之做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探讨应对不同境遇的具体策略,聚焦“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境遇的辩证性与能动性。
(二)AI 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实践设计
1.游戏化导入环节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成功与否,导入环节很重要。尤其是在陌生环境进行教学时,趣味性的导入更是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同时营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紫金县佑文中学执教《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一课时,我借助 AI 教育平台打造了独特的“热身动态节奏挑战”游戏化导入环节。课堂上,学生通过智能大屏实时互动,随着 AI 生成的音乐节拍完成肢体律动任务。这种沉浸式热身活动不仅迅速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更拉近了初次见面的师生距离,为本节课堂教学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场域。而这节课,因为有了趣味热身游戏的导入,整节课堂格外顺利且高效。
2.辩论活动 AI 智能化与跨学科融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 AI 智能化设计活动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等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子议题一“能言善辩”环节中,我利用 AI 辩论助手设计“小俊”(正方)与“林悦”(反方)围绕“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展开辩论交锋。正方“小俊”以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为切入点,强调在顺境中(如春风得意),人的成长和进步如同骏马奔腾般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就(如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方“林悦”则援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主张逆境锤炼意志的不可替代性——如同利剑需经千锤百炼,青少年在挫折中培养的坚韧与反思能力,恰是生命韧性的核心来源。
3.小组合作学习支持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小组合作与 AI 技术深度融合,成为课堂转型的关键路径。以子议题二“品味故事”为例,我选取自己的侄子(小俊)“面对挫折与成功”的真实案例,然后进行模拟改编,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制作两段对比性短视频,分别呈现主人公在不同境遇下的态度与行为。视频内容通过动态画面、角色转换强化学生情感共鸣。在学生观看首个视频之后,我提出了以下核心议题供他们思考:“说一说小俊面临的顺境优势有哪些?身处顺境对小俊的心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小俊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随后,学生被分成小组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准备回答这些问题。紧接着,当学生完成第二个视频的观看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小俊是如何对待逆境的?小俊在逆境中反转,这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而我则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提问,并在最后讲授并总结了学生们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我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4.书写境遇分享活动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确保核心素养的渗透至关重要,旨在促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启思导行”这一最后环节中,我设计了一项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撰写关于个人经历不同境遇的小片段,并将它们折叠成纸条放入我特意准备的小巧容器中。随后,小组代表轮流上前抽取纸条,根据所抽到的不同生活情境,围绕“如何成为人生航程中的好舵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面对这些来自同伴的真实生活境遇,学生们纷纷发言,结合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积极探索在不同情境下应采取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还促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汲取知识与智慧,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实践应用,有力推动了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为应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做好准备。
三、教学效果评估
(一)评估方法
采用多元评估方法:(1)AI 系统采集的过程性数据;(2)课后问卷调查;(3)学生访谈;(4)学业表现测评;(5)教师反思日志。
(二)评估结果
1.学生参与度提升
AI 系统数据显示,课堂主动发言人数占比达 78% ,较传统课堂提高 32% 游戏环节参与度 97%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环节参与度 95% ,表明 AI 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2.学习深度增强
课后测评显示,92%的学生能辩证分析顺境与逆境的作用, 88% 能提出三条以上应对策略。学生案例分析作业的思维深度评分较往届平均提高 3.5 分。
3.情感态度积极变化
课后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面对逆境”的积极词汇使用率提升 40% 。访谈中多名学生表示“不再那么害怕困难”“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4.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反馈 AI 辅助减轻了备课负担,智能系统提供教学策略、调整建议,使教师更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反思能力也可以通过 AI 数据分析得到提升,教学决策更加科学化,AI 赋能推动教师更专业发展。
(三)反思与改进
在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待改进之处:(1)部分学生过度喜欢 AI 设计,对虚拟化的东西憧憬向往;(2)跨学科融合的深度还不够。改进方向包括:优化 AI 设计策略,加强人机协同设计,深化跨学科资源建设。
本研究探索了 AI 技术支持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通过议题式设计和多样化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的深度理解,明白了顺境与逆境对个人成长的双重影响,也领悟了对待不同境遇的态度和方法,并掌握了应对不同境遇的具体策略。AI 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提升了课堂互动质量和教学效果。随着教育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Z].2018.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实验研究,2020(3):45-5
[3]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9(1):16-28.
[4]李芒,等.论 AI 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8.
[5]王陆,等.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2(3):64-71.
[6]赵慧臣,等.议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²教材²教法,2021(8):95-101
[7]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5):112-121.
[8]郑旭东,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23(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