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指向音乐思维培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分析

作者

李毅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九中学南校区

引言:音乐思维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感知、理解与表达等能力的体现,是实现高层次音乐素养的关键。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初中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更多育人功能,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仍倾向于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与构建,导致欣赏课的教学效果较为局限。为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本文聚焦音乐欣赏教学中促进音乐思维发展的具体方法,尝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初中音乐课堂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思路与路径。

一、创设真实音乐情境,依托音乐要素激发学生想象力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借助音乐艺术文化特点,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1]。因此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音乐赏析中,注重从音色、节奏、力度、旋律等要素角度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乐曲结构情境中感受情感变化特点,调动学生情绪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力。实际进行音乐情境构建中需结合音乐内容融入学生生活经验,并针对性鼓励学生进行音响特征联想,不断拓展音乐的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鉴赏中不断延展音乐思维,为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我的太阳》一课欣赏教学中,为培养学生音乐思维,教师可创设贴近生活且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境,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清晨阳光洒落的自然视频引出歌曲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太阳有声音,它会唱什么样的旋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乐曲首次播放过程中,组织学生聚焦旋律的起伏与情绪的推进,引导学生捕捉音色由柔和至明亮、节奏由缓慢至坚定的变化,感受音乐对阳光温暖与希望的形象描绘手法,并鼓励学生从歌词出发,从语言与音乐的融合入手感知情感内核,并借助音乐要素如旋律线条、强弱对比、演唱力度等想象太阳升起、光芒洒落、万物苏醒的画面,并组织学生以语言或绘画形式表达对乐曲情境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逐步激活内在想象机制,构建具象化的音乐体验,从而深化音乐思维,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融合人文感知,运用多元媒介提升学生音乐共情力

音乐艺术是情感和文化的综合载体,根据这一特点,初中音乐教师实际展开音乐鉴赏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在欣赏中积极构建跨越时空的人文连接,在综合应用音像资料、图像叙事、文本解读等教学模式中将音乐中所描述的情绪和情感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逐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作品创作动机、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还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音乐共情能力的提升,为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奠定基础[2]。

例如,在《洗衣歌》音乐欣赏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代入,形成良好音乐思维,教师可在课前播放西藏自然风光及藏族劳动场景的视频片段,营造沉浸式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曲所描绘的生活情境。在第一次欣赏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轻快、节奏明朗的音乐特征,并结合歌词文字思考“这首歌传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在第二遍聆听时,教师需提供相关人文资料,呈现藏族妇女在河边洗衣时的日常生活、节日文化和服饰美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在多模态表达交互中,引导学生从个体情感出发,与作品形成认同与共鸣,逐步建立起理解他人文化的能力,在感性体验基础上提升音乐共情力,深化学生音乐思维。

三、借助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支架,提升音乐理解能力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音乐理解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针对性应用思维导图,以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音乐结构、理解乐曲内在逻辑[3]。在此基础上,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导图类思维工具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系统化分析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段落结构,促使学生在视觉引导下逐渐自主构建音乐知识体系,并在自主整理乐曲信息中学会归纳和比较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分析力与表达力,促进学生多维音乐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卡门序曲》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导入比才生平及《卡门》歌剧背景,帮助学生初步建构音乐文化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首次完整聆听乐曲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节奏快慢、旋律变化与段落转折,构建导图框架:“引子—主部—发展—再现”四个结构要点;在第二遍聆听中,可组织学生填写思维导图支架,标注每一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使用乐器及其情绪变化,注重仔细观察节奏变化与乐器音色,逐步识别出乐曲的戏剧冲突感与情绪递进关系,并引导学生对照导图进行口头讲解,强化对乐曲结构与内涵的表达。从而利用导图的可视化特征,引导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对复杂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与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不仅可以提升初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在思维发展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童波. 初中音乐课堂中多声部歌唱思维和能力构建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10):75-77.

[2] 朱晔. 分析·关联·创作:初中音乐课堂思考力培养的优化策略[J]. 中国音乐教育,2024(3):12-18.

[3] 黄佩云. 初中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2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