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
马丽娜
定西市安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持续扩张。据相关数据,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化率显著提高,众多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如某城市近十年城市化率从 40% 提升至 60% ,建成区面积增加 50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基石,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质量,能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社会结构及居民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同时,这类项目涉及巨额资金、大量土地及众多利益相关者,若忽视社会影响,可能引发拆迁纠纷、环境抗议等问题,延误项目、增加成本,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展社会影响评估意义重大,可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负面影响,增强社会效益。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2.1 积极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机会方面作用显著,其建设过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每投资 1 亿元约可直接创造1000-1500 个就业岗位,还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更多间接就业,项目建成后,便捷交通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吸引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如某城市新开通的高速公路使沿线物流时间缩短 30% 、成本降低 20% ,吸引多家大企业入驻,带动区域 GDP 一年内增长 10% 。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与公共服务水平,优质供水供电系统保障日常生活,良好环境卫生设施提升城市整洁度和居民健康水平,学校、医院等设施的完善让居民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此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融合,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如贫困山区修建公路后,农产品运输更便捷,农民收入增加,还吸引企业投资,带动经济发展,城市中的公园、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为不同人群提供共享空间,促进交流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社区活动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参与,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
2.2 消极影响
拆迁安置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常见且敏感的问题,大规模拆迁可能使大量居民失去原有住房和生活环境,若补偿不合理、安置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居民不满和抵触,如某些项目补偿标准未考虑房屋市场价值和搬迁成本,导致居民获偿后难在同区域购房,安置房屋建设进度慢使居民长期在外过渡,生活受极大影响,这些问题可能引发居民集体上访、阻挠施工等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项目推进。同时,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破坏环境,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施工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等污染物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如城市道路拓宽工程施工时噪音常超标,导致居民睡眠质量下降、出现耳鸣烦躁等症状,粉尘增加呼吸道疾病发病几率,项目运营阶段,交通设施尾气排放、能源设施废弃物等也会造成长期污染。此外,一些项目可能冲击当地传统文化与社区结构,城市改造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可能因项目被拆除,影响传统文化传承,大规模拆迁和安置还可能打破原有社区结构,破坏居民长期形成的邻里关系,降低社区凝聚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的策略建议
3.1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需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多样化渠道确保公众便捷参与社会影响评估,除传统问卷调查、访谈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项目专门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项目信息、评估进展,设置在线留言板、意见征集邮箱等方便公众反馈。同时要提高公众参与深度,在项目规划和评估各阶段充分考虑公众意见,将公众参与贯穿始终,设计阶段邀请公众代表参与方案讨论,根据合理建议优化设计,如某城市公园设计中通过多次公众参与活动,依居民建议增加儿童游乐区等功能区域,实施过程定期向公众通报进展、回应问题,建成后开展满意度调查,将结果作为评估重要依据,对不满意之处及时改进。
3.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需完善教育体系,在高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增加社会影响评估课程,内容涵盖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分析解决能力,如城市规划专业开设 “城市建设项目社会影响评估” 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评估技能;还要开展职业培训,针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在职人员,定期开展社会影响评估职业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资深评估人员授课,分享最新理念、方法和经验。
3.3 建立长效跟踪评估机制
建立长效跟踪评估机制要持续监测项目影响,项目建成运营后,建立长期监测机制,持续跟踪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定期收集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经济发展指标、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数据;同时要动态调整评估策略,根据持续监测的数据和信息,及时重新评估项目社会影响,依结果动态调整运营管理策略或采取改进措施,若发现运营对周边环境造成比预期更严重污染,要求运营单位加强污染治理,如增加尾气净化设备等,若对当地经济带动未达预期,研究制定政策引导相关产业向项目周边集聚,促进协同发展,通过动态调整使项目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社会影响。
四、结论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社会影响复杂深远,既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融合等方面有显著积极影响,又可能引发拆迁安置纠纷、环境破坏、传统文化与社区结构冲击等消极问题。为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降低消极影响,必须重视并完善社会影响评估,强化公众参与机制,拓宽渠道并提高深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教育体系并开展职业培训;建立长效跟踪评估机制,持续监测并动态调整策略。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系统的社会影响评估,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项目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健康可持续迈进。
参考文献:
[1]白俊红,张艺璇,卞元超.2022.创新驱动政策是否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6):61-78.
[2]陈晓东,杨晓霞.2021.数字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最优强度吗?基于 1987-2017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面板数据[J].南京社会科学(2):17-26.
[3]杜家廷,何勇,顾谦农.202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9):63-74.
[4]方晓晖,郭鸿儒,刘冲,等.2023.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 来自企业业绩说明会的证据[J].产经评论(5):61-81.
[5]郭丰,任毅,柴泽阳.2023.“双碳”目标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碳排放——— 基于“ 宽带中国” 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经济问题(5):16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