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命题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契合度分析及优化路径

作者

张梅

石家庄高新区第四小学

引言: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其命题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学业质量标准,为数学命题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在实际命题过程中,仍存在与学业质量标准契合度不足的问题,如考查内容偏离标准、能力层次不清晰等。本文以某地方教材的数学命题为例,分析其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契合度,探讨优化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命题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命题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契合现状分析

(一)知识覆盖的契合度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命题在知识覆盖上基本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但仍存在部分知识点考查过于集中或遗漏的现象。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整数、分数的运算考查较为频繁,而估算、比例等内容相对较少,未能全面反映标准中的知识要求。此外,几何与统计模块的命题分布不均,部分核心概念如“图形的运动”“数据的表示”考查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二)能力考查的契合度分析

学业质量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然而,部分命题仍以机械计算为主,高阶思维能力考查不足。例如,在“解决问题”题型中,多数题目仅考查单一解题步骤,缺乏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设计,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逻辑推理类题目占比偏低,未能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培养目标。

(三)情境设计的契合度分析

数学命题应结合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然而,部分题目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涉及“商场促销”“工程问题”等场景时,未能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理解困难。相比之下,贴近学生日常的题目,如“分糖果”“测量课桌长度”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考查效果。因此,命题应优化情境设计,增强真实性和适切性。

二、小学数学命题与学业质量标准契合度不足的成因

(一)命题者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解偏差

部分命题者未能深入理解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导致命题时侧重传统考点,忽视新标准强调的核心素养。例如,标准强调“数感”和“量感”的培养,但命题中仍以纯计算题为主,缺乏对数学感知能力的考查。这种偏差使得命题与标准之间存在脱节,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命题技术和方法的不完善

科学的命题需要系统的技术支持,如双向细目表的运用、难度系数的调控等。然而,部分命题缺乏严谨的规划,导致知识点分布不均、难度跳跃过大。例如,某套试题中“分数加减法”题目占比过高,而“几何直观”类题目过少,未能均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部分题目的表述不够清晰,影响学生的答题效果。

(三)评价机制对命题的制约

当前教育评价仍以分数为导向,部分命题者为追求区分度,过度强调难题、偏题,忽视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例如,在期末考试中,个别题目超出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如涉及复杂的“行程问题”或“排列组合”,导致学生因畏难情绪而影响发挥。这种评价导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削弱了命题与标准的契合度。

三、提升小学数学命题与学业质量标准契合度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命题结构,均衡知识覆盖

命题结构的优化是提升与学业质量标准契合度的关键环节。首先,命题者应严格依据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知识体系要求,采用双向细目表对考查内容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各知识模块的考查比例合理。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除常规的四则运算外,应增加对估算、比例、倍数等概念的考查,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类题型。其次,在“图形与几何”部分,学业质量标准强调对图形运动、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命题时应设计更多涉及图形变换、立体图形展开等题目,而非仅考查简单的图形识别或周长计算。此外,命题还需注意基础题与拓展题的搭配,基础题用于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拓展题则可适当融入跨学科或生活化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这种结构化设计,既能全面覆盖学业标准要求,又能避免因知识点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考查偏差,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二)强化能力导向,注重思维考查

当前小学数学命题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许多题目仅考查机械记忆或单一计算技能,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为提升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契合度,命题设计应减少低阶的重复性计算题,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例如,可设计“设计购物方案”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预算和商品价格选择最优购买组合,这类题目不仅考查运算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和决策能力。此外,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命题时可增加“找规律”“数学说理”等题型,如给出数字序列 1, 3, 6, 10……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解释理由,从而促进其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引入简单的论证题,如“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鼓励学生用画图或实验的方式说明结论。通过这类题目的设计,命题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学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还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维训练,而非仅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

(三)增强情境真实性,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命题的情境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体验和考查效度。当前部分题目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如涉及“利润计算”“工程效率”等成人化场景,导致学生因理解困难而无法展现真实水平。因此,命题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更贴近其日常的情境。例如,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可采用“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或“一个月天气情况记录”等素材,让学生基于真实数据进行分析,而非抽象地计算概率。在“解决问题”题型中,应避免复杂的商业或工程问题,转而采用“分糖果”“规划春游路线”等学生熟悉的情境,降低理解门槛。此外,情境设计还应注重趣味性,如用“动物赛跑”“图形拼搭游戏”等方式呈现题目,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通过增强情境的真实性和适切性,命题不仅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帮助其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业质量标准中“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

结束语:小学数学命题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契合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命题在知识覆盖、能力考查和情境设计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成因并提出优化路径。未来,命题者应深入理解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计试题,均衡考查内容,强化能力导向,并增强情境的真实性。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命题培训,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小学数学命题与学业质量标准的深度融合,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命题的转变与教学实践策略[J].新课程导 学,2025,(18):103-106.

[2]许晓莹.“三会”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命题策略[J].学苑教育,2025,(1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