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室内装饰设计

作者

李萌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修一所)

引言: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BIM 技术以其多维信息集成与协同管理能力,成为推动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的关键引擎。BIM 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将建筑结构、机电系统与装饰构件深度融合,实现设计、施工与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滨海图书馆项目为例,BIM 技术优化“书山”阶梯的空间尺度与光环境设计,提升了项目交付效率与质量。

1 项目概况

滨海图书馆作为滨海文化中心的核心文化设施,位于一期工程东侧,与文化公园、滨海演艺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及科技馆形成文化生态集群,文化长廊串联起南北西三侧功能空间,构建出开放共享的城市文化客厅。其设计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单一功能框架,以中庭“书山”为空间枢纽,采用 480mm 标准阶高设计,巧妙融合垂直交通与公共活动需求,形成可承载阅读、交流、休憩的多维场景。顶部 18m直径采光天井引入自然光,配合智能控制的 LED 侧返灯带系统,实现节能照明,塑造出层次分明的光影空间。建筑以白色为基调,书山起伏造型与球体灯阵的科技感碰撞,在满足物理环境舒适度基础上,营造出兼具现代美学与文化底蕴的阅读环境。项目借助 BIM 技术实现建筑、机电、装饰多专业协同设计,精准把控采光天井结构安全、书山阶梯施工精度及灯控系统集成度,呈现功能复合、体验丰富、技术创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模式。

2 BIM 技术优化装饰设计的优势价值

2.1 设计效率提升

BIM 模型可快速验证了垂直交通的舒适性与空间利用率,优化灯带布局与采光天井的协同效果,减少现场调整次数。在材料管理方面,BIM 模型自动生成石材、灯具等构件的精确用量清单,结合云端算量功能,使采购偏差率控制在 3%以内,较传统估算方式效率提升。BIM 的参数化设计能力支持设计调整模型参数快速生成多套方案,如采光天井直径从 15m 优化至 18m 的过程中,仅需修改核心参数即可同步更新结构荷载与装饰效果,将方案比选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2 天。基于数据驱动的设计模式,压缩图纸会审与交底时间,借助碰撞检测功能提前发现并解决机电管线与装饰构件的冲突问题,为滨海图书馆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2 施工质量保障

在滨海图书馆项目中,BIM 模型深度整合了装饰构件的几何尺寸、材质属性及安装节点信息,使施工方能提前模拟“书山”阶梯的 480mm 标准高度施工过程,采用虚拟拼装验证结构稳定性,避免现场返工。针对中庭顶部 18m 直径采光天井的复杂构造,BIM 模型精确标注通风窗与灯带的安装定位,结合施工模拟功能动态展示龙骨焊接、玻璃安装等工序的先后顺序,确保隐蔽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BIM 平台支持模型剖切分析,施工人员可直观查看机电管线与装饰层的空间关系,例如在“书山”灯带布线时,借助剖切模型发现原设计管线与球体灯阵存在冲突,及时调整路由后使施工效率提升[1]。

2.3 空间体验升级

在滨海图书馆项目中,BIM 模型深度融合光环境、声学及人体工学参数,例如借助 Ecotect 模拟中庭 18m 直径采光天井的自然光分布,精准调整“书山”阶梯的 480mm 高度与 LED 侧返灯带角度,使阅读区照度均匀性达到 85% 以上,避免眩光干扰。利用 BIM 模型分析读者行为轨迹,优化“书山”作为垂直交通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复合功能,参数化调整阶梯坡度与休憩节点位置,确保单日承载 500 人次交流活动的舒适性。此外,BIM 平台支持实时渲染与 720 全景漫游,使球体灯阵的智能控制效果与白色基调的“书山”造景在虚拟环境中提前验证,呈现出的素雅洁净空间既满足阅览需求,借助层层叠叠的光影变化营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落成后读者满意度达 92%

3 BIM 技术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实施流程

3.1 数据采集

在滨海图书馆项目中,数据采集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现状进行毫米级精度扫描,获取包含墙体厚度、门窗位置及结构梁柱等完整几何数据,使用红外测距仪与全站仪复核关键节点尺寸,确保模型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针对装饰设计特有的材质与设备信息,技术人员利用移动端 APP 采集“书山”阶梯的 480mm 高度参数、LED 侧返灯带的照度值及球体灯阵的控制系统协议,并将非几何数据使用 RFID 标签关联至对应模型构件。结合环境传感器采集中庭采光天井的自然光照强度与通风窗风速数据,为光环境模拟与“吹拔”效应分析提供动态参数支持,形成覆盖建筑、装饰、机电的全要素 BIM数据集[2]。

3.2 设计深化与协同

在滨海图书馆项目中,基于初始 BIM 模型,将建筑结构数据与装饰需求进行空间碰撞检测,发现中庭顶部采光天井与机电管线的原始布局存在冲突点,凭借模型协同平台实时调整灯带走向与通风窗位置,确保装饰构件与建筑系统衔接。动态优化阶梯板厚与钢架支撑体系,使空间利用率提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此外,借助 BIM 协同管理界面,灯光设计团队根据中庭自然光照模拟结果,实时调整LED 侧返灯带的功率参数,与球体灯阵的智能控制系统形成光环境联动方案,次模型会审完成所有专业设计确认,将传统模式中 28 天的协调周期压缩至 9 天[3]。

3.3 施工管理与交付

在滨海图书馆项目中,施工阶段,基于 BIM 模型的 4D 施工模拟功能,项目团队将“书山”阶梯 480mm 高度的安装工序与 18m 直径采光天井的玻璃幕墙施工进行时间轴叠加,动态模拟发现原计划中灯带布线与钢结构吊装存在 3 天工期冲突,及时调整施工顺序后避免现场窝工。BIM 平台与物联网设备联动,实时采集 LED 侧返灯带的安装位置、照度值及球体灯阵的通电测试数据,自动生成质量检验报告,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在交付环节,BIM 模型集成装饰构件的材质证明、设备操作手册及维护周期信息,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化交付包。例如,扫描“书山”阶梯的 RFID 标签,运维人员可快速获取该区域石材的养护要求及灯带控制系统的故障代码,结合模型中的隐蔽工程管线布局,将后期维修响应时间从 4h 压缩至 1.5h,BIM 技术助力项目实现装饰工程零质量事故交付,运维成本降低。

结论: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室内装饰设计显著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式升级。参数化建模与协同平台,可实时调整方案,客户可直观参与决策,大幅减少沟通误差与返工成本。BIM 的碰撞检测功能提前发现管线冲突,优化空间布局,确保施工可行性。其数据驱动特性可精准统计工程量,生成材料清单与预算,实现成本动态管控。此外,BIM 模型集成材料物理属性,支持采光、通风等环境模拟,助力绿色可持续设计。随着行业标准的完善与软件迭代,BIM 技术正推动室内装饰设计向精细化、智能化、全周期管理方向发展,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嘉惠.BIM 技术在建筑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25,(05):13-15.

[2]孙蕊钰.BIM 技术在建筑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4,(07):128-130.

[3]张瑞婕.BIM 技术在建筑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上海轻工业,2023,(0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