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研究
文津
江西警察学院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数字化重新定义着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与治理模式。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公安管理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其职能边界、工作方式与专业要求都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经验主导型管理模式逐步让位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治理体系,不仅是技术工具的更新换代,更是思维范式的重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网络犯罪、数据安全、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领域,要求公安管理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然而,审视当前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实践训练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适应性缺陷,如用工业时代的图纸制造信息时代的产品,必然导致供需错配和结构性失衡。因此,研究信息时代背景下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而言,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公安管理学的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建设的与时俱进;从实践层面而言,则能为公安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公安管理人才提供路径指引。
信息时代公安管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挑战
当前我国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公安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在职培训等平台,形成了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的基本格局。从培养理念层面审视,现有模式仍然秉承着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思维,过分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对个性化和创新性关注不够。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此种理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存在结构性矛盾。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围绕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经典学科构建,对信息技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较少。当前公安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浅表的、技术性的修补所能解决,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范式之困,其内在的冲突与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是“认知地图”的陈旧与滞后。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底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仍未摆脱工业时代的机械论思维。它倾向于将复杂的社会治安问题简化为线性的因果链条,将管理对象视为被动的、可精确控制的“零件”。然而,信息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充满了非线性互动、涌现效应与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数据不再仅仅是佐证已有判断的“证据”,而是构成治安情势本身的“地形”。要求管理者具备的,不再是按图索骥式的执行能力,而是面对数据迷雾时的洞察力、从海量关联中发现弱信号的研判力,以及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概率决策的智慧。现行培养模式下产出的人才,其“认知地图”上依旧标注着早已变化的地标,缺乏对数据驱动决策、算法治理伦理、网络空间博弈等新大陆的描绘。这种认知上的“代差”,使得管理者在面对新型风险时,要么反应迟钝,要么误判形势,仿佛用内河航行的经验去驾驭远洋巨轮,其风险不言而喻。
其二,是“能力工具箱”的错配与匮乏。与陈旧的认知地图相伴而生的,是能力工具箱的严重错配。传统的课程体系,宛如一个陈列着冷兵器的军火库,尽管其中的刀枪剑戟(如传统侦查学、犯罪心理学)打磨得依旧锋利,但面对拥有“信息制空权”的对手时,则显得力不从心。课程设置中,数据科学、网络攻防、人工智能应用、舆情分析、算法伦理等“精确制导武器”的缺位是普遍现象。即便有所涉及,也多是作为选修课或浅尝辄止的讲座,未能深度融入核心知识体系,未能将技术素养转化为管理智慧。这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呈现出一种“文理割裂”的状态:懂管理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又缺乏宏观管理视野与法治精神。他们可能知道如何使用某个数据分析软件,却不理解其模型构建的逻辑假设与潜在偏见;他们可能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却无法将其置于城市公共安全战略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考量。这个“工具箱”里最缺乏的,是能够连接技术与管理、数据与决策的“万能扳手”——跨界融合的思维与能力。
其三,是“培育生态系统”的固化与封闭。人才培养并非真空中的过程,它依赖于一个由教育机构、实战部门、科研力量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然而,当前这个生态系统却表现出显著的刚性与内循环特征。公安院校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瞬息万变的警务实战需求存在“时间差”;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亟待升级,缺乏既懂警务又熟悉前沿技术的“双栖型”专家;院校与实战部门之间的合作,多停留在实习、讲座等形式,未能建立起常态化、深层次的“产学研用”机制。
二、 公安管理学科的演进逻辑
公安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发展脉络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回溯历史轨迹,公安管理学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建构、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融、从封闭体系到开放生态的演进过程。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在工业社会阶段,公安管理学主要借鉴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框架和方法体系。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专业分工明确、边界相对清晰、变化节奏缓慢。当前,公安管理学正处于从"1.0 版本"向 "2.0 版本"跃升的关键节点。传统的线性思维让位于系统性思维,静态管理转向动态治理,单一手段发展为综合施策。这种转变犹如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要求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和方法工具。信息时代对公安管理人才提出了全新的素质要求和能力标准。这些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向":从知识储备向学习能力转向,从单一技能向综合素养转向,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创新转向,从个体能力向团队协作转向。这种转向犹如从"工匠"向"工程师"的跨越,不仅是技能层面的提升,更是思维模式的根本转换。
表 1 公安管理人才素质要求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认识问题、寻找对策,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警务教育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力图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美国的警务教育体系呈现出高度的多样化和灵活性特征。联邦、州、地方不同层级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形成了分层分类、特色鲜明的培养格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非常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许多警察学院都设置了专门的网络犯罪、数字取证、数据分析等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英国的警务教育改革则主要体现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实践上。许多大学与警察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师资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深度参与实际案件的处理,在实战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加拿大的警务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融入和社区警务理念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发现发达国家警务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包括:高度重视技术能力培养、拓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为我国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但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发展。
三、 构建信息时代公安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要打破范式之困,就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基因重组”,将其从一个生产标准化“零件”的流水线。这需要一场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的全面革新,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数据智能”为内核、以“实战导向”为驱动、以“人文精神”为底座的新范式。此范式可解构为课程、教学、师资、评价四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共同发力,协同进化。
(-) 课程体系的“DNA”式重构
课程是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蓝图”。我们必须摒弃将信息技术视为“外挂”补丁的修补主义思想,转而进行“DNA”式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不能仅仅增设几门计算机或数据分析课程,而是要将数据思维、计算思维、系统思维贯穿于所有核心课程之中。更重要的是,必须增设一批全新的“硬核”课程,将它们从边缘的选修课提升为核心的必修课,确保每一位未来的管理者都具备基本的“数字读写能力”和“算法释义能力”,从而为其认知地图绘制出清晰的数字疆域。
教学模式从“知识”向“实战”的转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无法有效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新范式下的教学,应是一个高度模拟化的“实战沙箱”或“警务飞行模拟器”。这意味着要大规模引入基于真实案例和脱敏数据的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应对一个虚拟的、但数据齐全的城市安全挑战,如“城市内涝应急响应中的多部门数据协同”或“针对新型网络金融犯罪的溯源打击”。同时,大力建设“数字孪生城市”警务实验室、网络攻防靶场等高仿真平台,让学生在“无风险”的环境中反复试错、模拟博弈,锻炼其在信息不完全、高压力环境下的决策能力。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沉浸式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可供调用的实战智慧,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三) 建立“多维罗盘”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到哪里,努力就奔向哪里。必须摒弃以标准化试卷分数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转向更加立体、过程性的“多维罗盘”式评价。这个罗盘应包含多个维度:其一,是知识掌握度,通过传统考试检验基础理论;其二,是实践操作力,通过在“沙箱”环境中的项目报告、模型构建、攻防演练成绩来衡量;其三,是团队协作力,评估其在跨学科项目中的沟通与领导能力;其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法治伦理素养,通过设置包含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权力边界等困境的伦理情景案例,考察其价值判断与决策审慎性。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准确地描绘出一个人才的“能力画像”,指导其从“刷分高手”向“问题解决者”和“负责任的创新者”转变。
表 2 信息时代公安管理学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四、 未来展望
信息时代的浪潮,与其说为公安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如说它提供了一个重塑自身角色与使命的“历史契机”。这场深刻的变革,要求公安管理人才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身份转型。这一转型,对人才的能力光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展望未来,这条改革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它需要教育决策者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公安院校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促进内部变革,更需要整个公安系统乃至全社会,对新型人才的价值予以更深刻的理解与更宽广的包容,不仅仅是一场教育改革,更是一场关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昉,杜芳. 公安院校警务合作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J]. 公安教育, 2023, (08): 55-58.
[2]李蓓. 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视角看公安院校体质健康测试——以某省警察学院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 13 (02): 79-85.2022, 21 (05): 79-83+110.
[3]贾红秋. 公安院校“四个铁一般”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J]. 就业与保障, 2020, (16):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