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赋能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李晓冰
长岭县莱薰路学校 131500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初中数学作为培养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学科,其教学模式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经验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统一进度、统一难度”的模式,导致约 30% 的学生因“跟不上”丧失兴趣, 20% 的学优生因“吃不饱”缺乏挑战(《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 年调研数据)。精准教学理念强调“以学定教”,而数字化技术凭借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资源整合等功能,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核心支撑。例如,某实验中学通过智能平台分析学生错题数据,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是普遍薄弱点,针对性设计 3 组分层练习后,该知识点正确率从 58% 提升至 82% 。因此,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精准教学的路径,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数字化技术赋能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优势
2.1 精准学情分析: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实证”
数字化工具可全场景采集学生学习数据:课堂上,通过互动平板记录答题时长、错误选项;课后,作业系统追踪知识点掌握度、解题路径;考试中,智能阅卷系统分析得分分布、失分规律。这些数据经算法处理后,生成多维度学情报告——如某学生在“几何证明”板块,“辅助线添加”错误率达 65% ,但“全等判定定理”掌握率 90% ,教师可据此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某地区试点显示,采用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后,教师教学调整的精准度提升 40% ,学生重复练习时间减少 25% 。
2.2 教学资源供给:从“单一教材”到“多元适配”
数字化资源库打破传统教材的局限,形成“基础-拓展-创新”的三级资源体系:基础层提供教材同步讲解视频、典型例题动画;拓展层包含跨学科案例;创新层设计探究性工具。某初中调查显示,使用分层资源后, 85% 的学生认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课堂专注度提高 30% 。
2.3 个性化学习支持:从“统一进度”到“因材施教”
智能系统基于学情数据,为学生推送定制化学习路径。例如,针对“分式运算”薄弱的学生,系统先推送“分式基本性质”微课,再布置梯度练习(;为学优生推送“分式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建模任务,如“设计校园奶茶店的定价方案”。某学校实施该模式后,学生平均学习时长减少 15% ,但成绩优秀率提升 12% ,体现“减负提质”的效果。
三、数字化技术在初中数学精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3.1 AI 大模型支撑的差异化教学设计
在“一次函数与实际应用”教学中,传统教案难以兼顾三类学生:基础生需巩固“函数表达式求解”,中等生需掌握“图像分析”,学优生需拓展“最优方案设计”。教师借助AI 大模型,输入班级学情数据(前测得分、错题类型),系统自动生成分层教案:
基础任务:通过“打车费用计算”案例练习“已知两点求函数表达式”;
进阶任务:分析“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回答“何时气温最高”等问题;
挑战任务:用函数模型解决“学校运动会饮水供应的成本优化”问题。
实施后,课堂参与度从 60% 升至 90% ,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完成率均超 85% ,单元测试平均分提高 9 分。
3.2 VR 技术突破空间几何教学难点
“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传统教学中 40% 的学生因空间想象力不足难以理解。某教师引入 VR 技术:
学生佩戴 VR 设备进入虚拟实验室,可 360∘ 旋转观察正方体、圆锥等立体模型,切换“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视角;
完成互动任务:如“根据给定三视图,在虚拟空间搭建立体模型”“调整光源角度,观察物体投影变化”。
课后测试显示,学生对“三视图与立体图形对应关系”的理解正确率从 52% 提升至89% , 80% 的学生表示“VR 让抽象知识变直观了”。
四、数字化技术赋能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创新路径
4.1 构建“共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库由区域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名校、教研机构共建初中数学资源库,包含:
结构化资源: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模块分类,每个知识点配套“微课视频+分层练习+教学案例”;
互动性资源:如可编辑的几何画板模板、数据可视化工具、数学建模案例库;
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根据教材修订、学生反馈更新 30% 的资源,鼓励教师上传自制资源并给予积分奖励。某区域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备课效率提升 40% ,优质课例数量增加 60% 。
4.2 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师能力培训针对教师数字化能力差异,设计三级培训体系:
基础层:掌握智能平台、几何画板等工具的基本操作(如“如何用平板发起课堂投票”);
进阶层:学习数据分析方法(如“从错题报告中定位教学薄弱点”);
创新层: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如“如何用 AI 工具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
配套建立“名师工作室”,由骨干教师带教新手教师,定期开展“数字化教学展示课”。培训后,教师的数字化工具使用率从 35% 升至 90% , 85% 的教师能独立设计融合技术的教案。
4.3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学生课前通过线上平台观看“分式化简”微课并完成基础练习,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复杂分式求值”的小组讨论与答疑;
项目式学习:以“校园雨水花园设计”为主题,学生用 Excel 分析降雨量数据,用几何知识计算花坛面积,用 3D 建模软件呈现设计方案;
游戏化学习:开发“数学闯关”游戏,如“方程求解”对应“解锁关卡”,“几何证明”对应“破解密码”,使抽象知识趣味化。某学校实施融合模式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量表得分提升 28 分,课堂主动提问次数增加 50% 。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技术应用门槛高:从“畏难”到“善用”
部分教师因“操作复杂”抵触数字化工具,应对措施包括:
开发“极简界面”工具:如将“错题分析”功能简化为“一键生成报告”;
建立“技术支援队”:由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生志愿者提供实时帮助;
开展“微认证”激励:教师掌握一项技能,可获得认证并纳入考核。某学校实施后,教师技术应用的抵触率从 40% 降至 10% 。
5.2 数据安全风险:从“隐患”到“可控”
学生答题记录、成绩等数据存在泄露风险,解决方案有:
采用“本地 + 云端”混合存储:敏感数据本地加密保存,非敏感数据云端备份;
明确数据使用权限:教师仅可查看本班学生数据,且需签订保密协议;
定期开展安全审计:由第三方机构检查数据管理合规性。这些措施实施后,家长对数据安全的满意度从 55% 提升至 90% 。
六、结论
数字化技术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提供了“数据驱动、个性适配、资源丰富”的新可能,通过精准分析学情、优化资源供给、创新教学模式,可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的“同质化”困境。尽管存在技术门槛、数据安全等挑战,但通过构建共享资源库、加强教师培训、完善保障机制,能够充分释放技术赋能潜力。未来,随着 AI、VR 等技术的迭代,初中数学教学将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适切的支持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苏国东. 基于大数据 +AI 的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研究——以“一起中学”平台为例[J]. 中学数学研究,2021(08):6-8.
[2]姜合峰,龚苇,谢亚锦,等.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23(03).
[3]吉峰,李新春,罗驱波. 多元学习理论融合视角下的业界专家协同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