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如何提升幸福感:金钱与心理学的法则
唐浩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与旅游管理学院
当人们拥有足够多的财富就会感受到幸福吗?《金钱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否定回答。该书指出财富本身不是幸福的保证,拥有财富不能保证就会一定幸福,又指出养成正确的财富观,克服人性弱点才能提升幸福感。作者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毕业于南加州大学(USC)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先后担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专栏作家以及风险投资公司职员,得以接触大量的真实财富故事。其结合自身在美国华尔街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与多个历史案例,写成的《金钱心理学》深刻揭示出财富积累中的人性规律与法则。
一、财富的“幸存者偏差”
人们总习惯于将巨额财富的积累归因于个人能力,却时常忽视时代机遇与运气的决定性作用。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见证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塌的豪泽尔,非常清楚财富世界中的“幸存者偏差”如何扭曲人们的认知。他认为,美国华尔街流传的各种致富故事并非是依靠智商取胜,而是概率游戏的幸运儿。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的财富神话都诞生于特定历史条件的耦合,但人们总把结果归因于个人禀赋。” 当公众把比尔·盖茨的成功单纯归因于天赋与努力时,时常忽视他成长在个人电脑革命的时代,且母亲恰好是 IBM 公司董事的独特境遇。
与之相似,大多数富商的成功都离不开时代给予的特定机遇与其所处的独特境地。具体个人或个案的成败成因往往非常复杂,其经验很难适用于其他人。因此,公众应当更关心有普适价值的经验与案例,对那些出现在新闻头条上的极端案例保持警惕。“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样“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仅将贫富与否作为评价他人或自己的尺度有失公允。如果有人忽视幸存者偏差,将很有可能在盲目模仿中坠入深渊。
事实上,多数富商的成功源于抓住一次关键的机遇,而非持续的获胜。财富的积累需要冒险精神、乐观的心态以及关键机会来临时放手一搏的勇气;财富的保持却需要有保有谦逊、敬畏及节俭的品格,还要承认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所以,人们不能指望依靠过往路径,无限制复制成功。成功常会让人沉浸到喜悦中,让人忽视风险和危机的存在。许多事业的衰败则源于对风险的感知的错位,尤其是少数极端事件的影响。作者用航空史的案例证明,真正致命的往往不是各种已知的风险,而是那些被安全飞行小时数麻痹后突然出现的黑天鹅。在投资领域,黑天鹅式的极端事件对财富的影响远超日常风险。公众也总在行情最好时放松警惕,在低谷时过度恐慌。这种风险的认知错位,很容易引发财富大厦崩塌。因此,财富规划中容错空间非常重要,需要做好应对意外的预案。
二、财富的“自由之路”
拥有多少财富,才能算财富自由?作者发现,华尔街精英们往往在拥有数千万美元后仍觉贫穷,美国某些小镇的教师却能以微薄的积蓄获得财富自由。如此反差反映出实现财富自由的关键,不在于个人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收入能否积累为财富。作者认为,财富积累与个人的收入多少或投资回报率关系不大,与个人的储蓄率关系很大。财富的获得通常需要满足各种特定条件,当投资行为的收益越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结果难以控制,但个人消费行为与储蓄率却是可以主观调控的。所以,财富的积累和个人需求密切相关,财富自由的本质是一种欲望管理能力。对渴望实现财富自由的人们来说,如果把积累财富看作一个受个人节约和效率提升控制的过程,其实现财富自由之路的前景就会非常清晰。因此,知足与克制不仅是人们保守财富的基本条件,也是提升幸福的重要途径。
如何持续克制欲望,提升幸福感?关键在于避免产生攀比心态。别人不会像自己那样在意钱包中到底有多少财产,也很少真正因为财富失去理智。尽管财富积累非常重要,但更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当人们学会主动回避外界的关注与评价,相应的欲望与开支自然就会减少。当人们学会用更少的钱来获得同样多的满足,其欲望和所得之间就会产生积极的落差,随之储蓄率与幸福感都会提高。作者通过观察,总结出一个有趣的豪车悖论。人们常想通过购买豪车、名表展示财富,告诉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人的爱慕与敬仰。然而,事实上大众常常会跳过敬仰这一步。这不是说大众不羡慕财富本身,而是当人们看到豪车、名表这些东西时,往往只会把这些东西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与敬仰的愿望,对财富所有者却毫不关心。
克制欲望、培养节俭的美德是增加财富、实现财富自由的重要途径。财富存在于拥有者尚未做出购物决定之时,没被随便花掉的收入才能积累为财富。人们培养谦逊、节俭的品德,有助于实现物质与内心的富足。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当这些需求被满足后,人们的开支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去追求生活的舒适性。当人们实现舒适的生活条件后,继而又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随之消费支出自然增大。然而,当消费超越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水平后,大体会成虚荣的反映,一种某人通过花钱向世人展示其有钱的方式。此时,人们增加财富的最有效方式就不是提高个人收入,而是培养谦逊的品德和节俭的习惯。当然,财富也并非能买得到一切,比如名誉、自由、独立、亲友的敬爱等等,过度积累财富还会给人生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对此,作者强调保持生活质量和乐观心态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财富自由应该实现当下与未来生活的平衡。
三、财富的“最大红利”
如果说财富超过一定金额,就变成会一串会带来麻烦的数字,那银行账户中的财富除了能让户主提前退休或让其不必为生计担忧外,还能带来的更大回报是什么呢?答案是时间上的自由。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来的最大红利,也是提升人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缺乏维持基本生活的积蓄,那他就对时间没有太多掌控权,也就不得不接受那些不够好的机会,自然无法获得理想的收入。反之,如果一个人有足够多的时间,那他甚至可以学习一项技能,耐心等待更好机会的降临,也能赚取更多财富,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具体而言,财富带来的时间自由能为主人提供选择权、灵活度和成长空间,从而能让主人在将来某天获得更多东西。比如拥有更多财富的人意味着在失业后可以从容等待更好的职业机会,不必急于随手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又如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可以在那些缺乏灵活度的人被迫抛售资产时投资,通过以一个比较低廉的成本获利,积累更多的财富。再如拥有足够多时间的人,将会有更大的余地追寻内心喜欢且适合的工作,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有更多时间成长和试错。还如当身边不乏优秀的竞争者出现时,拥有财富之人的内心紧迫感也会更少,能够更快速地调适好心态,做好准备迎接各种挑战。
另外,财富带来的时间自由,还能提升主人对时间的掌控感,进而直接影响人生幸福感。因为对幸福感而言,影响最大的扣分项就是时间上的不自由。相比工资多少、房子大小以及工作好坏等等各种客观物质条件,拥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才是决定生活中幸福感高低的关键。人们常能在富积累过程中,逐步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主感受,其所积累的财富又能让人们对可以做什么与什么时候去做拥有更强的控制力。这种对生活强烈的掌控力是很多人能够忍受辛苦劳累的原因,也是一种普遍的快乐源泉。在当前的社会中,这种财富给人带来的掌控感能起到提升人生幸福感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
财富积累、管理的方式因人而异,需要结合个人独特的的财务目标、时间规划以及理财动机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理财的核心原则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令人睡得踏实的方式管理财富,不能将单纯的收益率高低作为判断准则。致富之路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个人努力并不是成功的保证。当事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时,人们需要保持谦逊的心态;当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时,人们需要对此要心怀同情,不要轻易下结论或以成败评价别人。
许多致富故事是无法复制的个例,缺乏普适价值。人们应该将注意力投放在真正能控制的事项中,也应该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留好应对方案和空间。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许多风险是无法预料且不可控的,但人们的消费心理与储蓄率却是可控的。财富积累的多少,关键要看人们彰显自我的需求与实际收入间的差距。心理的虚荣越少,积累的财富越多。当然,积累财富不能完全牺牲当下生活质量,理智的做法是注重当下生活质量与未来规划的平衡。
实际上,其他人都不会像自己那样在意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财富。当有人认为他需要一辆豪车或一块名表,但或许内心真正想要的是来自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比起依靠豪车和名表,可能更容易通过善良和谦逊获得这些。所以,与其消耗财富追求外在,不如克制欲望积累财富,选择节俭但足够舒适的生活。财富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欲望的克制,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敬畏。财富通常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带来的红利也是无形的,积累财富不需要任何具体的目标。如果人们利用财富增强对时间掌控力,将极大提升人生幸福感。在任何时候和喜欢的人去做喜欢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的能力是财富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唐浩,男,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