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双减要求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

张祥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中学 277000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命题。作为兼具工具性与逻辑性的学科,初中数学需以“减负增效”为核心,重构数学课堂教学范式,在压缩课后学业负担的同时,通过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实现“减量不减质”的育人目标。

一、锚定核心素养,重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1 聚焦关键能力,精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双减”要求,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瘦身”与“提质”。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亟须突破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局限,转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展开,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效能更高的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瘦身”与“提质”,并非简单的数学学科内容的删减,而是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精准化和高效化。这意味着数学教材内容要从数学学科知识的广度覆盖转向学生深度理解,将那些脱离教学本质、过度强调技巧性的数学内容剔除,让初中数学教学重心回归到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抓准初中数学学习的主线和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础进而精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初中数学知识网络,打破各知识点之间的孤立状态,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与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同时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时,应以揭示数学本质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促使他们理解数学背后的思想原理,而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机械运用层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真正掌握对后续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减轻因冗余内容带来的学习负担。

1.2 分层设计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落实因材施教

分层设计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帮助学生适应认知差异。教师通过“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尊重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需求,也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基础层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只有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才能为学生后续的提升和拓展提供可能。提升层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则是在基础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数学知识的迁移机制,激发学生对不同数学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从而有效促进其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层次较高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则旨在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扩展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更为宽广的数学知识探索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推行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与应用价值。这种分层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并非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是通过弹性的教学任务设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让后进生在完成基础数学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让优等生在拓展数学任务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构建“轻负高效”课堂模式

2.1 情境化课堂导入,激活数学学习内驱力

情景化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内驱力。情景化初中数学课堂的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紧密相连,以真实存在的日常问题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摆脱“为学数学而学数学”的枯燥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种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式并非简单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进行表面结合,而是要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元素,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起点,将数学知识嵌入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设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数学学科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需求。

2.2 任务驱动探究,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面临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便会被自然激发。例如,教师可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或方法时,通过呈现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矛盾现象或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现有数学知识的局限性,从而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新的数学学科知识。这样一来,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源于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学习过程也会因此变得更有意义和吸引力。基于任务导向的探究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入“问题链 +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性有效转移到学生一方,促使学生在连续解决具有针对性的数学任务中,逐步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构建数学问题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原则,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从初步感知到深入掌握,最终实现灵活运用的能力。

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交流、思想碰撞以及共同促进学习的有效平台。小组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与优势互补,携手攻克复杂的数学难题。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通过合理设置提问和引导策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理清解题思路,从而避免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化反应。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系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在自主探索与团队合作中显著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技术赋能初中数学课堂,提升教学精准度

技术赋能初中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精准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教学”与“智慧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思维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借助在线答题平台等工具,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数学学习反馈数据,快速定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展开讲解与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无效重复教学的发生,从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利用简洁的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自主探索,特别针对数学中的易出错点和重点难点,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避免对电子教学手段的过度依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在涉及动手操作的环节,先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实践,再借助相关软件进行辅助演示,实现“动手操作”与“虚拟演示”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总结:“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本质是回归教育规律——让数学学习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成为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郭春梅.“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2):124-127

[2]张路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3):115-118

[3]汤伟山.“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