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可持续性与低碳设计策略

作者

武玲

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愈发强烈,风景园林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分量也随之加重。但传统规划模式多聚焦于景观美学打造与空间功能安排,对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所忽略。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当下,这种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而可持续性与低碳设计策略的出现,为风景园林规划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可持续性要求规划者从长远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场地的自然特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使风景园林成为生态链条的重要一环。将二者融入风景园林规划,不仅是对环境负责的体现,更是提升景观品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对构建绿色、宜居、美好的未来生活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

1.1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是制定改善策略的关键依据。首先,空气质量方面,需监测PM2.5、PM10、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许多城市存在雾霾天气频发、空气质量指数超标等问题,反映出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的影响。其次,水环境方面,考察地表水水质、黑臭水体比例,部分城市河流、湖泊受纳污水超出自净能力,出现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再者,城市绿地系统,分析绿化覆盖率、公园分布,一些老城区绿地不足,生态服务功能受限。生物多样性也受威胁,原生植物群落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估,能清晰勾勒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为后续精准治理提供基础。

1.2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指标体系法较常用,通过构建涵盖生物、水、土壤等多领域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水质达标率、土壤肥力等,设定权重后综合量化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足迹法则对比人类资源需求与生态承载力,计算城市生态赤字或盈余,直观反映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能值分析法从能量角度出发,将各生态系统元素转换为能值单位,评估系统能量流动效率与可持续性。还有遥感与 GIS 技术结合的方法,通过卫星影像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动态,分析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可单一使用,也能组合运用,为生态系统科学评价提供有力工具。

1.3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核心是找出生态系统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区域。从地形来看,山区坡度较陡的地带,土壤侵蚀的可能性更高,对生态干扰的反应也更敏感;就土壤质地而言,沙质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很容易遭受风蚀和水蚀的影响。那些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风险会大幅上升。此外,河流、湖泊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水位的变动以及水质的污染,都可能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通过对这些敏感性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可以将城市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敏感等级区域。在规划建设项目时,可据此避让高敏感区,或在开发建设时采取更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预防生态破坏,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当前风景园林规划的问题与挑战

2.1 城市化带来的压力与影响

城市化的持续推进,给风景园林规划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其一,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大量挤占绿地空间,致使城市绿地面积缩减,生态系统呈现严重的碎片化,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因此面临威胁。其二,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旺盛,绿地不仅要发挥生态功能,还需兼顾休闲、娱乐等多种用途,这让风景园林在功能布局上的规划更为复杂。另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会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而加大了园林植物的养护难度。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局部气温升高,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环境,迫使风景园林规划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需要更加谨慎。同时,雨水径流增加,排水不畅,易引发内涝,对园林排水系统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2.2 自然环境破坏与生态系统崩溃

风景园林规划面临着自然环境破坏与生态系统崩溃的严峻挑战。在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过度的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河流被渠化,使得野生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物种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使得许多河流、湖泊干涸或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空气污染加剧,酸雨、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景观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2.3 传统规划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方式存在不少局限,难以应对当下复杂的生态环境挑战。这类规划往往以美学呈现和功能布局为核心,更看重景观的视觉效果与空间利用,却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关注不足。比如在植物搭配上,常常为了追求观赏价值而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忽视了本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多样性,容易造成生态失衡。而且,传统规划多将园林当作独立单元,缺乏与周边环境的系统关联,没有充分考量生态廊道、生物迁徙等生态过程,使得园林生态系统与外界隔绝,难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方法上,传统手段多依赖于经验和定性分析,缺乏科学的定量评估和监测手段,无法准确预测和评估规划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三、可持续性与低碳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3.1 创新生态规划技术

在风景园林规划工作里,创新生态规划技术有着关键价值。首先,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能够精准评估场地的生态特性,如地形、植被分布和水系流向,从而识别生态敏感区与潜在的生态廊道。通过这些技术,规划者可以模拟生物迁徙路径,优化生态廊道设计,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其次,引入生态网络分析模型,评估现有生态斑块的连通性和功能完整性,识别关键节点进行强化或修复。结合 3D 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能够模拟规划方案的生态影响,提前预估植物生长、水体流动等动态变化,优化设计方案,提升生态效益。通过与大数据结合,实时监测生态数据,如土壤湿度、空气质量,为规划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生态目标的实现。

3.2 适应环境特征,追求生态和谐共生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实现生态和谐共生的基础。首先,详细调研场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文状况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设计。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植物,采用集水型设计,如设置雨水收集池和下凹式绿地;在滨水地带,营建湿地缓冲带,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其次,保护和恢复场地内的原生植被,构建生态斑块,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设计生态廊道,连接分散的绿地,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通过这些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在设计中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人为干预,让自然过程主导生态恢复。

3.3 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是达成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首先,合理布置乔木的位置,利用其遮阳效果降低周边建筑的空调能耗;而到了冬季,乔木落叶后能让阳光充分照射,有助于提高室内采光条件和温度,从而减少采暖方面的能源消耗。其次,运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实时调节灌溉量,以此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将园林废弃物,如树枝和落叶,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使用。收集雨水和中水,用于景观水体补充和灌溉,构建闭合的资源循环链。通过这些措施,风景园林规划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持续性与低碳性设计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创新生态规划技术能提升设计科学性与生态效益,使规划更精准地满足生态需求。融入绿色固碳理念,有助于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缓解气候变化。适应环境特征的规划可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选低碳材料和节能策略能降低建设与运营碳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些策略相互补充,共同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风景园林。未来,应不断探索和优化这些策略,推动风景园林事业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晖.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园林生态景观设计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4(29):124-126.

[2]邹玲."双碳"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J].中国林业产业, 2023(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