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影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关键任务,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数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的难度稍大,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不容易得到学生的喜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施行。。

1.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1 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化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1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设计“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贴满写有算式的苹果卡片,学生分组竞赛,抢到苹果后算出答案,正确者将苹果贴到本组“果篮”中。这种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快速巩固计算能力,原本枯燥的口算练习变成充满乐趣的挑战。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在教学“认识图形”时,组织“图形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实物,并用找到的图形搭建“积木城堡”。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认识了图形特征,还能创造性地组合图形,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1.2 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游戏往往蕴含逻辑推理、策略规划等思维训练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搭配问题”时,教师可设计“服装搭配”游戏:提供 3 件上衣和 2 条裤子的图片卡片,让学生动手搭配并记录不同穿法。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逐渐发现“ 3×2=6 ”的搭配规律,理解乘法原理的本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设计“模拟植树”游戏:用牙签代替树苗,在长纸条上按不同间距摆放,观察“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1.3 促进合作交流

许多数学游戏需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设计“数据收集大挑战”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再共同制作统计表。游戏中,学生需明确分工——有人提问、有人记录、有人汇总,过程中难免出现意见分歧,他们需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开展“拼图接力赛”:每组领取一套打乱的对称图形碎片,成员轮流操作,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将碎片拼成完整图案。

2.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

2.1 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已引入游戏化教学,但应用范围和深度有限,多集中在低年级计算教学和图形认识等简单内容。例如,教学一年级“20 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常采用“凑十歌”拍手游戏;教学二年级“表内乘法”时,使用“乘法口诀接龙”游戏。这些游戏多以巩固知识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高年级由于知识点难度增加,游戏化教学应用较少,多数教师仍以传统讲授为主。南京玄武区某小学的课程表显示,低年级数学课中游戏活动平均每节课约 10 分钟,而中高年级仅为 3-5 分钟,且多为简单的问答游戏。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游戏化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游戏设计缺乏科学性。部分教师将游戏简单等同于“玩”,忽视数学知识的融入,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仅让学生玩“切蛋糕”的角色扮演游戏,却不引导他们理解“平均分”的核心概念,导致游戏与教学脱节。还有些游戏规则复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规则,反而影响学习效率。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时间旅行”游戏,规则涉及穿越不同年代计算天数,过于复杂的设定让学生难以跟上节奏,最终游戏草草收场。

2.3 问题成因探究

游戏化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其认识不足。多数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只是课堂的“调味剂”,而非重要的教学方式,缺乏系统设计游戏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照搬网上的游戏方案,未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调整。例如,直接使用适合城市学生的“超市购物”游戏教“人民币计算”,却未考虑农村学生对商品价格的认知差异,导致游戏效果不佳。此外,学校缺乏相关培训,教师难以获得专业指导,不知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游戏内容。

3.优化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对策

3.1 融合科技元素

将科技工具与数学游戏结合,能丰富游戏形式,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数学闯关”游戏,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设计三维立体拼图游戏:学生在屏幕上拖动虚拟小正方体,搭建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系统自动计算体积并判断是否符合要求。这种游戏能直观展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使用 AR 技术设计“校园寻宝”游戏:学生通过平板扫描校园实景,屏幕上会出现虚拟藏宝图,根据“东偏北 30 度”等提示寻找虚拟宝藏,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科技元素的融入让数学游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2 设计跨学科游戏

跨学科游戏能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时,可结合科学课设计“物品称重挑战赛”:学生用天平称量不同的水果、文具,记录重量并比较,同时观察物品的大小与重量的关系,将数学测量与科学观察结合。杭州天长小学设计“校园植物观察”跨学科游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统计”后,分组调查校园内树木的种类和数量,用数学方法绘制统计图,再用语文课学到的描写方法记录树木特征,实现数学与语文、科学的融合。这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3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游戏化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成长,引导他们从游戏中提炼数学知识。教师可设计“游戏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同伴的合作情况等。例如,在“图形拼搭”游戏后,记录“能使用 3 种以上图形组合”“主动帮助同伴解决拼搭困难”等具体表现。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采用“游戏反思卡”,让学生在游戏结束后填写“我在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等问题,促进他们对游戏过程的梳理和总结。评价时注重过程性反馈,而非简单判定胜负,如肯定学生“在计算比赛中虽然速度慢,但正确率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明确努力方向,使游戏化教学真正服务于数学学习。

结束语: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采取融合科技元素、跨学科联动等创新对策,有望进一步优化游戏化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会.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提高探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三).陕西省宝鸡市渭滨烽火中学小学;,2022:170-172.

[2]后文龙.浅析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0):63-65.

[3]胡银萍.浅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2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