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路径探索
辛艳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临泉镇前麻峪小学 033200
引言
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聚焦于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素养、计算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充满好奇心,信息科技课程如果能与其他学科形成协同效应,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方式。因此,推进信息科技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建设,已成为落实新课标、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普遍存在学科认知局限、教学经验缺乏和资源支持不足等问题,难以独立开展有效的跨学科教学。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现状分析入手,梳理能力结构,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融合教学提供支持。
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师专业背景与跨学科能力错位
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大多来源于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其专业训练以软件应用与硬件知识为主,缺乏对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结构的理解,教学实践多停留在工具类软件教学、编程启蒙等方面。这种背景限制了教师对不同学科间知识融合点的敏感性,也使得课程设计时难以自然嵌入跨学科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碎片化、活动设计浅层化,难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融合、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
(二)课程实施缺乏整合设计支持
尽管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应与其他学科协同设计、共同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仍采用“单学科任课”与“模块式教学”方式,缺少系统性的课程统筹安排。教师往往只能独立开发融合内容,无法与其他学科教师形成实质性合作。同时,由于课程时间有限,信息科技课容易被边缘化,教师难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空间和资源支持,从而影响课程深度与教学创新。
(三)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当前教师培训多数聚焦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或新课标文件解读,对“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等方面重视不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面对复杂的教学需求只能凭经验摸索。此外,培训缺少后续的教研跟进和实践反思机制,无法将所学内容有效转化为教学能力,造成教师跨学科教学发展缺乏持续支撑。
二、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内涵与发展核心
(一)跨学科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素养。首先是学科统整能力,即教师应理解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汇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其次是任务设计与情境创设能力,教师要能够围绕真实问题设计融合多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任务,并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再次是教学协同与评估能力,在具体实施中能与其他教师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效果的完整呈现。这些能力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基础。
(二)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体现
在小学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实践性,是连接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平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程解决数学问题,用PPT 展示语文故事,用视频剪辑讲述科学实验。信息科技课程可以嵌入任何学科,为各类知识提供表达、呈现和探究的手段。教师具备跨学科能力,不仅能拓展教学空间,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创新潜能,为学科融合与素养培育提供现实路径。
三、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发展跨学科能力,首要任务是对信息科技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使其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在内容上实现对接与融合。教师可通过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学习活动,将多个学科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例如,开展“校园节能倡议”项目,将科学学科中的能量知识与信息科技中的数据采集、图表制作等技术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通过项目式学习,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依托校本教研推动教师协同发展
跨学科教学不能依靠教师个体单打独斗,必须依托校本教研体系,构建跨学科合作平台。学校可以组建“跨学科教学小组”,定期开展联合备课、案例研讨与教学反思,推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在“童话编程”主题教学中,语文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写故事,信息科技教师负责编程表达,二者共同完成项目实施。在此过程中,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专业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专业培训与实践研修一体推进
能力发展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构建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聚焦跨学科课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方法等核心内容。培训应以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师参与真实项目教学、教学观摩、课堂跟岗等活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应建立区域级研修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帮助教师持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例如,部分地区已探索“编程 + 科学”主题教研模式,通过集中培训与学校实践联动,为教师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提出了融合性、项目化和素养导向的要求,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面对专业背景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挑战,教师必须主动转型,通过课程重构、团队协作和实践培训等路径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只有真正实现从“技术传授者”向“融合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信息科技课程才能在育人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军.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 (18): 120-122. DOI:10.16704/j.cnki.hxjs.2025.18.011.
[2]周佳燕.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J]. 小学生(中旬刊), 2025, (05): 73-75.
[3]傅艳.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路径探索[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 (12):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