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激励策略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乃善

青岛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26630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标 2022 版将 “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目标,这要求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 “讲解 + 练习” 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个体差异,导致低年级学生因抽象知识理解困难产生抵触情绪,中高年级学生因知识难度提升出现畏难心理,尤其青岛版教材虽强调 “生活化、情境化”,但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活学生动力。在此背景下,探索适配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激励策略,将教材内容与激励手段深度融合,不仅能改善课堂氛围,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持续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结合青岛版教材一至六年级的典型教学内容,从情境、分层、反馈三个维度,分析激励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与实践效果。

正文

一、情境化激励策略:依托教材生活素材,激活学习内驱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需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发生,学生通过与情境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显著特点是 “生活情境贯穿始终”,每个单元均以 “信息窗” 形式呈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这为情境化激励提供了天然素材。教师可将教材情境转化为 “任务型激励场景”,让学生在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获得成就感激励。

二、分层激励策略:立足教材知识梯度,兼顾学生差异发展

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指出,教学应落在学生 “现有水平” 与 “潜在发展水平” 之间,而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若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易导致基础薄弱学生因 “无法达标” 失去信心,能力较强学生因 “任务简单” 丧失兴趣。青岛版教材在知识编排上遵循 “由浅入深、梯度递进” 的原则,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先学习周长概念,再推导计算公式,最后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为分层激励提供了清晰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依据教材知识梯度设计 “基础层、进阶层、挑战层” 三类任务,为不同水平学生设置适配的激励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 “跳一跳,够得着”。

在 “长方形周长” 新授课后,教师可结合青岛版教材中的 “自主练习” 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任务为 “计算数学课本(长 26 厘米、宽 18 厘米)和课桌面(长 60 厘米、宽 40 厘米)的周长”,要求学生直接应用公式 C=(长 + 宽) ×2 计算,完成后可获得 “周长计算小能手” 星章;进阶层任务为 “学校要给长方形宣传栏(长 150 厘米、宽 80 厘米)镶边框,现有 4 米长的铝条,够不够用”,需要学生先统一单位(4 米 =400 厘米),再计算周长( ) ×2=460 厘米,最后比较 460>400 ,得出 “不够用” 的结论,完成后可获得 “周长应用小达人” 星章;挑战层任务为 “用一根 36 厘米长的绳子围一个长方形,你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长和宽均为整数)”,需要学生结合 “长 + 宽 =36÷2=18 厘米”,列举出 “长 17 宽 1、长 16 宽 2…… 长 10 宽 8” 共 9 种情况,完成后可获得 “周长创新小博士” 星章。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层级,同时鼓励基础层学生尝试进阶层任务,对尝试失败者给予 “你已经算出了宣传栏的周长,只差单位换算啦,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的鼓励。这种分层激励策略既贴合青岛版教材的知识递进逻辑,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后获得专属激励,避免了 “一刀切” 评价导致的两极分化,有效提升了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过程性反馈激励策略:结合教材探究活动,强化学习成就感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即时、积极的反馈能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帮助其建立 “行为 — 成功” 的联结。小学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掌握的过程,更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 “只看结果、忽视过程” 的评价方式,易让学生因 “最终答案错误” 否定自身努力,削弱学习动力。青岛版教材注重 “探究式学习”,每个单元均设置 “合作探究” 环节,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一)” 中,“家庭开支调查” 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记录家庭每月各项开支,计算某项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教师可围绕这类探究活动开展过程性反馈激励,关注学生在数据收集、计算、分析中的每一个进步,通过即时反馈强化其学习成就感。

结束语

本文结合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从情境化、分层、过程性反馈三个维度,探索了激励策略在低年级 “100 以内加减法”、中年级 “长方形周长”、高年级 “百分数应用” 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表明,当激励策略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时,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改善课堂参与度,更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契合新课标 “核心素养导向” 的要求。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如未针对青岛版教材不同年级的特点细化激励策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分年级、分知识类型的激励方案。总之,激励策略不是 “简单的表扬”,而是基于教材内容、贴合学生需求的系统性设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助力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卜雪.情境激励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3(12):45-47.

[2]涂瑞峰.分层激励策略促进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实践 —— 以青岛版三年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为例 [J]. 数学教学通讯,2024(5):28-30.

[3] 荣娜娜.过程性反馈激励在青岛版小学数学高年级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3(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