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优化研究

作者

杨树丽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问题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需交替经历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其职业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塑造性”特征。但通过日常教学管理与企业走访发现,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职业目标短期化,缺乏长远发展视野

部分学生将职业价值等同于“薪资待遇”,在企业实习中更关注“实习工资多少”“是否包吃住”,对岗位技能提升、行业发展前景等长期价值关注不足。例如,在汽车检测专业实习中,部分学生因“拧螺丝、擦零件”等基础工作薪资低而频繁换岗,忽视了基础技能对职业发展的奠基作用,体现出“重眼前利益、轻成长价值”的倾向。

(二)职业责任模糊化,职业伦理认知薄弱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职业责任”的理解局限于“完成任务”,对岗位背后的社会价值、安全责任等认知不足。如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时,存在“应付查房记录”“忽视患者情绪沟通”等现象;电商专业学生在企业直播实习中,对“虚假宣传”“刷单”等行为的伦理边界认识模糊,暴露出职业诚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三)职业认同碎片化,与行业发展脱节

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偏差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在“工学结合”中,这种心态表现为:面对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时不敢提问,参与行业技能竞赛时缺乏自信,甚至毕业后刻意回避“技术工人”身份。这种碎片化的职业认同,导致学生难以将个人发展与行业进步、国家需求相结合。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协同逻辑

“工学结合”的核心是“学中做、做中学”,这一模式天然蕴含着“技能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双重需求。二者的协同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基于目标、内容、场景的深度融合:

(一)目标协同:从“技能达标”到“素养全面”

职业技能培养以“胜任岗位”为目标,侧重操作规范、技术熟练度;思政教育以“职业精神培育”为目标,强调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在“工学结合”中,二者目标可统一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例如,机械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机床操作技能(技能目标),更要通过企业案例理解“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的意义(思政目标),实现“技”与“德”的同步提升。

(二)内容协同:在“技能训练”中融入“价值元素”

职业技能内容中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与思政教育中的“规则意识”“责任担当”存在天然交集。例如,在餐饮专业“宴席摆台”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训练餐具摆放的精准度(技能内容),更要讲解“尊重宾客饮食习惯”背后的服务伦理(思政内容);在物流专业“货物分拣”实训中,既要求快速高效(技能要求),又要强调“货物完好”所体现的诚信原则(思政要求)。

(三)场景协同:让“校园课堂”与“企业车间”成为育人共同体

“工学结合”的场景切换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校园课堂可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预设职业场景中的价值判断(如“发现企业产品瑕疵是否上报”);企业实践则通过真实工作情境检验学生的价值选择(如“面对客户不合理要求如何坚守职业底线”)。二者形成“理论引导—实践检验—反思提升”的闭环,让职业价值观在真实体验中内化。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优化路径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可从“学、练、做、评”四个环节构建协

育人机制:

(一)在校学习环节:构建“技能课程 +. 思政模块”的融合体系

课程嵌入: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职业价值观微课堂”,如在《电工技能》课程中,结合“带电作业规范”讲解“安全责任高于一切”;在《幼儿照护》课程中,通过“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案例传递“关爱幼儿”的职业初心。

案例教学:收集行业内“技能成才”“诚信经营”的典型案例(如“大国工匠”徐立平的故事、中小企业坚守质量底线的案例),制作成视频或情景剧,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理解职业价值的多元内涵。

(二)技能训练环节:设计“技能竞赛 + 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

竞赛赋能:在“以赛促学”中加入职业价值观评分维度,例如在计算机组装竞赛中,不仅考核组装速度与稳定性,还评价“工具归位”“线缆整理”所体现的规范意识;在导游技能竞赛中,将“尊重文化差异”“保护旅游资源”作为加分项。

模拟实训:设置“职业伦理困境”模拟场景,如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模拟“推销有瑕疵的产品”,通过辩论与反思明确“诚信销售”的底线,将技能训练转化为价值判断的实践。

(三)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岗位锻炼 + 导师引领”的双培育模式

企业导师协同:选聘企业技术骨干、劳动模范担任“职业导师”,在带教技能的同时,分享自身“从学徒到专家”的成长经历,传递“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例如,让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能手”讲述如何通过反复试验解决维修难题,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

实践日志制度:要求学生记录实习中的“职业价值感悟”,如“今天帮助客户解决了一个小故障,对方的感谢让我觉得工作很有意义”,辅导员定期批阅并组织分享会,引导学生从具体工作中挖掘职业的社会价值。

(四)评价反馈环节:完善“技能考核 + 价值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将企业对学生“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的评价纳入学分体系,与技能考核成绩同等重要。例如,实习单位反馈“该生主动帮助同事完成紧急订单”可作为职业价值观优秀的佐证。

反思性评价:组织“职业价值观成长论坛”,让学生结合“工学结合”经历,谈对“技能与道德哪个更重要”“个人发展与企业需求如何平衡”等问题的理解,通过思想碰撞深化认知。

四、结语

新时代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实践土壤。高职院校应立足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协同逻辑,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练、做、评”全流程,让学生在掌握过硬技能的同时,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涵养“敬业守信”的职业品格,真正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需持续探索“工学结合”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让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12):45-48.

[2]王建国,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视域下高职职业价值观优化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