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刘怡之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白沙实验学校 湖南衡阳 421000
引言
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经历长时期的生活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完善,而审美教育形式又极为多元化,选择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秉承科学合理的审美理念,将有助于锻炼小学生个体热爱、理解、欣赏音乐美感的潜能。小学音乐课堂作为美育的主阵地,其核心目标应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升审美素养。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逻辑仍需系统梳理,研究其关键方向与落地路径,对规范音乐教学实践、落实美育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音乐教育顺应素养培育趋势的必然选择。
一、审美能力的核心内涵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育人基础
1.1 小学阶段审美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小学阶段审美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含三个关联层面。一是审美感知能力,指学生捕捉音乐元素的能力,能辨别旋律起伏、节奏快慢、音色差异,如区分钢琴与小提琴演奏同一旋律的音色,感受不同旋律传递的情绪;二是审美理解能力,可结合背景理解音乐内涵,如听《卖报歌》时,领会歌曲反映的旧社会儿童生活;三是审美创造能力,能基于理解进行简单创作,如改编熟悉旋律的歌词,或用肢体表现节奏,三者共同搭建小学审美能力的基础框架。
1.2 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审美能力的独特价值
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学生发展而言,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可直接触动情感,引导聆听、感受音乐能提升美敏感度,如欣赏《茉莉花》感受江南韵味;对美育实施而言,以具象音乐作品为载体,将抽象审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体验,避免美育空泛,如学唱红歌时,在感受旋律美中理解爱国情感;对学科协同而言,培养的审美能力可迁移,如语文学习中更易领会诗歌韵律美,美术学习中更易感知色彩和谐美,实现跨学科美育协同。
1.3 小学音乐课堂审美能力培养的学情基础
小学音乐课堂审美能力培养需依托学情基础。认知上,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易接受直观生动的音乐内容,如喜欢节奏鲜明、歌词有趣的儿童歌曲,难理解复杂乐理,教学需具象化呈现审美内容;情感上,小学生情感丰富且易共情,能快速感受音乐情绪,如遇欢快音乐拍手、遇悲伤音乐低落,为引导理解音乐情感、培育审美体验提供条件;能力上,小学生具备简单语言表达与肢体表现能力,能描述听感或用动作表现节奏,可借这些能力开展审美实践,奠定培养基础。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方向
2.1 聚焦审美感知的音乐教学内容优化
聚焦审美感知的教学内容优化需从三方面推进。一是精选音乐作品,优先选择旋律优美、情感饱满且符合小学生认知的作品,如民族音乐《喜洋洋》、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避开复杂晦涩作品,确保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美;二是融入多元元素,引入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如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木卡姆,让学生接触丰富音乐形式,拓宽审美视野;三是关联生活场景,挑选校园歌曲、节日音乐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如教师节学唱感恩歌曲,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感知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审美代入感。
2.2 激发审美体验的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激发审美体验的教学方法创新可采用三种路径。一是情境体验法,通过语言描述、画面展示创设契合音乐内容的情境,如讲《雪绒花》时展示雪景图、播放轻柔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冬日雪景,感受音乐宁静之美;二是互动体验法,设计“音乐接龙”“小组编排音乐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在接力哼唱、戏剧结合中深化审美体验;三是探究体验法,围绕作品设计“旋律为何让人快乐”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节奏、旋律特点,在探究中主动感知音乐美,避免被动接受。
2.3 涵养审美情趣的音乐课堂氛围营造
涵养审美情趣的课堂氛围营造需注重三个维度。一是物理环境,教室张贴音乐家画像、悬挂音乐符号、摆放小型乐器,打造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让学生进门即感受音乐氛围;二是情感氛围,教师以饱满情感教学,用热爱感染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审美感受,尊重不同见解,营造轻松包容的表达环境;三是文化氛围,教学中融入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如讲《二泉映月》时介绍阿炳创作经历,让学生结合文化背景感受音乐的情感与文化之美,涵养深厚审美情趣。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落地路径
3.1 结合音乐体裁的审美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体裁设计审美教学活动需分类施策。歌曲类教学开展“听-唱-悟”活动: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知旋律与情感,再学唱体会歌词与旋律的契合度,最后通过分享感受、绘制音乐情感图谱深化审美理解;器乐曲教学设计“听-辨-演”活动:引导学生聆听辨别乐器音色与情绪,再用肢体动作或打击乐器模仿演奏,在实践中感知器乐之美;歌舞类教学组织“听-跳-创”活动:让学生跟随音乐创编舞蹈动作,如依据《健康歌》节奏设计健身动作,将听觉审美转化为视觉与动觉审美,实现多维度实践。
3.2 融合多感官体验的审美培育策略实施
融合多感官体验的审美培育可通过三类策略推进。听觉与视觉融合:播放音乐时展示动态乐谱、动画,或让学生按音乐绘制 “音乐图画”,如听《春天在哪里》画春日景象,实现视听审美联动;听觉与动觉融合:设计肢体活动,用拍手跺脚表现节奏,或开展 “跟着节奏走” 游戏,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音乐美;听觉与味嗅觉联想融合:引导学生依音乐情绪联想体验,如欢快音乐关联甜美水果、清新音乐关联雨后青草香,借多感官联想丰富审美感知。
3.3 联动家校社资源的审美教育协同推进
联动家校社资源需构建三方协同机制。学校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音乐作品展,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同时组织教师教研提升教学能力;家庭层面,引导家长布置 “家庭音乐时光”,鼓励亲子共听音乐、分享感受,或带孩子参与音乐会;社会层面,对接文化场馆与艺术团体,邀请音乐家进校园讲座,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美术馆,接触专业艺术资源,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审美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四、结论
本文围绕小学音乐课堂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路径展开研究,明确了审美能力的核心内涵与课堂育人基础,梳理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氛围营造的关键方向,提出了体裁化活动设计、多感官策略实施、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落地路径。研究表明,科学的路径设计能有效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切实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审美能力培养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结合小学生发展特点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持续优化落地路径,助力小学音乐课堂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为小学生审美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宇岚.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2):175.
[2]丘杭梅.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学苑教育,2018,(10):16.
[3]赵欣.学生鉴赏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求知导刊,2021,(2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