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畲族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

作者

叶玲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353200

引言:幼儿期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畲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凤凰图腾象征着吉祥与生命力,歌舞、婚俗和美食文化丰富多彩,服饰工艺精美独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幼儿园开展本土化课程的重要内容资源。然而,目前园本课程在整合畲族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系统性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基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民族文化传承需求,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推动文化自觉与课程创新深度融合。

一、畲族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1、文化传承理论

文化传承理论强调文化作为民族身份和集体记忆的载体,需通过代际互动有效延续。幼儿园阶段是文化根基奠定的关键时期,畲族凤凰图腾作为象征符号,具备极强的身份认同功能,将其图案应用于教学与环境设计,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内涵。通过歌舞、婚俗等传统习俗的情境化呈现,增强文化体验的具体性与情感深度,促进幼儿对畲族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归属,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儿童具备语言、音乐、肢体运动、空间等多维智能。畲族歌舞与凤凰图腾绘画,能充分激活幼儿的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婚俗中的礼仪仪式促进人际交往智能;美食制作过程则涉及动手能力与自然观察智能。将畲族非遗文化整合进园本课程,可依据幼儿不同智能优势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促进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3、体验学习理论

体验学习理论认为,知识通过直接参与和反思而内化。将畲族竹筒饭、乌饭和芦苇粽等美食文化引入教学,通过制作、品尝等实践活动,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受文化内涵。凤凰图腾绘画和服装秀等创作性体验,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境体验不仅使抽象的文化知识具象化,还深化了幼儿的情感联结,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畲族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1、主题课程设计:以凤凰图腾为文化核心

围绕畲族凤凰图腾展开主题课程,首先通过故事讲述和图腾象征解读,让幼儿理解凤凰在畲族文化中的吉祥寓意。随后,组织幼儿进行凤凰图腾的手工绘画和立体装饰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动手能力。本园以“畲族婚礼”故事线为载体,以故事讲述、视频呈现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畲族结婚的程序、畲族婚俗。以手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通过绘画、剪纸的形式设计凤凰图腾,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以“迎亲拦路关”角色体验活动为载体,通过杉刺拦路、抢鸡笼、宝塔茶,让幼儿体验畲族的婚俗欢乐,激发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多角度、多感官的畲族婚俗课程丰盈着幼儿的文化底蕴,促进了幼儿的畲族认同。

2、文化环境创设:营造本土文化氛围

在幼儿园内专门设立“畲族文化角”,陈列以凤凰图腾为主题的手工装饰品、传统刺绣服饰和竹编工艺品,增强视觉和触觉体验。美食体验区摆放畲族特色乌饭、竹筒饭、芦苇粽的原材料及简明制作流程图,配合实物展示,激发幼儿好奇心。教室墙面悬挂畲族婚俗仪式与传统歌舞的照片及手绘图案,配备音响设备循环播放畲族山歌和乐器音频,打造沉浸式文化氛围。户外活动区利用彩绘墙面和雕塑形象生动展现凤凰图腾,结合游乐设施,使文化教育融入游戏互动,形成文化学习的多元感官空间。此类环境创设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感知并亲近畲族非遗文化。

3、师资培养:提升专业能力与文化理解

师资培养是推动畲族非遗文化深度融入园本课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畲族的文化底蕴与非遗项目,邀请畲族传承人开展专题工作坊和现场技艺示范,帮助教师直观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技艺精髓。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认知特点,自主研发凤凰图腾绘画教学方案、畲族歌舞律动课程及美食体验活动,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学前教育需求。同时,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学经验分享和课堂反思,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与教学方法创新,从而保障文化课程的持续优化和高质量实施,增强教师对民族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家园共育:链接社区资源与家庭参与

充分利用社区畲族文化资源,邀请民俗艺人和传统厨师进园开展乌饭、竹筒饭和芦苇粽的制作示范,以及畲族歌舞表演,帮助幼儿通过亲眼所见、亲手参与的方式深入体验民族文化魅力。本园在“畲族展览会”活动中,邀请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其中,孩子自己设计邀请函,邀请家长参与展览。在展览会上,孩子担任小小讲解员,为家长们讲解畲族文化馆的展区:畲家美食馆、畲家服饰馆、畲家彩带馆等。亲子共同设计、表演畲族传统服饰,在表演的过程中,亲子之间密切了沟通和合作,共同参与,对畲族非遗文化增强了认同感、责任感。家园共育,丰富幼儿文化体验,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三、结语

将畲族凤凰图腾、歌舞、婚俗、美食与服饰等非遗文化有机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推动学前民族文化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依托文化传承、多元智能与体验学习理论,结合科学的课程设计、特色环境创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及家园共育协同,能够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生态系统。这不仅促进幼儿多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乃考,肖琳文.文化生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在机制——以福建省漳州市畲族“非遗”传承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03):35-40.

[2]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J].杭州,2020,(16):53.

市级课题《畲族非遗文化入校园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