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基因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数字重生
陈东霞
广东省五华县教师发展中心 514400
一、引言
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晶,承载着“耕读传家”的精神内核与“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其中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戏”、客家山歌、围龙屋建筑技艺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谱系。然而,在多元文化冲击与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面临“传承断代”困境:年轻群体对本土文化认知薄弱,非遗技艺因学习周期长、传播形式单一而鲜少问津。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跨学科主题教学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两所山区中学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经验——五华县罗湖黄冈实验学校的“五华木偶戏AI 短视频创作”与五华中英文实验学校的“客家文化数字传承网页设计”,均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客家文化+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转化。本文以此为基础,探究客家文化基因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数字重生”路径,为青少年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实践参考。
二、客家文化核心基因的解构与传承诉求
客家文化基因是客家民系在长期迁徙与发展中形成的稳定文化特质,其核心可分为两类:表演艺术基因与民俗精神基因,二者共同构成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内核。
(一)表演艺术基因: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代表的非遗技艺
五华提线木偶戏始于明代,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核心技艺包括“提线操控技术”“木偶造型雕刻”“客家方言唱腔”三大要素,是客家表演艺术的活态载体。该基因的传承诉求在于:一方面,木偶制作的“打坯—雕刻—彩绘”流程与表演的“提线技巧—剧情编排”技艺需精准传递;另一方面,其蕴含的客家民俗故事(如《客家民间传说》剧目)与方言韵律需避免流失。传统传承方式依赖“师徒口传心授”,而数字技术可通过短视频记录技艺细节、AI 修复老照片还原历史场景,使技艺传承突破时空限制。
(二)民俗与精神基因:以客家山歌、建筑、习俗为核心的文化符号
客家文化的民俗与精神基因涵盖三方面:一是“客家山歌”的音乐基因,其“七言四句”的韵律与客家方言的独特声调,承载着客家人的生活情感;二是“围龙屋”的建筑基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族观念;三是“耕读传家”的精神基因,通过家训、谚语、节庆习俗(如中秋赏月、春节祭祖)传递。该基因的传承诉求在于,需将零散的民俗信息系统化,通过数字载体(如网页、互动模块)实现“可看、可听、可互动”,让学生从“认知文化”走向“认同文化”。
三、客家文化基因传承的跨学科教学路径构建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是“以文化传承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整合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其教学路径可概括为“三维融合”:学科知识融合、数字技术融合、文化实践融合,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文化基因的数字转化。
(一)学科知识融合:构建“信息科技为核,多学科协同”的内容体系
信息科技是文化数字化的技术基础,而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则为文化传承提供内容与思维支撑,具体融合路径如下:
信息科技 × 语文:在“AI 短视频文案创作”中,学生需运用语文的“说明性语言”描述木偶制作流程,借助“叙事性语言”编排短视频剧情(如“木偶师与木偶的故事”);在“网页设计”中,需将客家山歌歌词、民俗故事转化为简洁规范的网页文本,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信息科技 × 历史:网页设计项目中,学生需梳理客家民系“从中原迁徙至岭南”的历史脉络,将历史时序性(如明代木偶戏起源、清代客家聚居格局形成)转化为网页的“时间轴模块”;五华木偶戏案例中,通过历史文献(如《五华县志》中关于木偶戏的记载)与AI 修复的老照片对比,理解文化的历史演变。
信息科技 × 音乐 × 美术:网页设计项目嵌入客家山歌音频,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审美感知”分析旋律特点,再用信息科技工具(如在线音频编辑软件)剪辑适配网页的片段;五华木偶戏案例中,学生结合美术的“造型设计”知识,分析木偶的面部雕刻、服饰刺绣,再用AI 工具(即梦)生成漫画风格的木偶形象,增强短视频的视觉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融合:打造“基础工具 ⋅+AI 赋能”的技术应用体系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两份案例均选择“低门槛、高赋能”的数字工具,形成“技术学习—实践应用—创新优化”的递进式应用路径:
基础数字工具:搭建文化数字化的“入门阶梯”。网页设计案例中,学生学习HTML基础标签(如
AI 工具:实现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升级”:短视频案例中,DeepSeek 生成青少年视角的创意文案(如“每根线都是活的历史!”),即梦工具将木偶形象转化为漫画风格,AI修复工具还原老照片中的木偶戏演出场景;网页设计案例中,借助AI助手生成HTML初始代码,再由学生根据客家文化特色调整内容,既提升效率,又保留学生的创意空间。
(三)文化实践融合:形成“调研—创作—传播”的闭环实践体系
跨学科教学并非“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实践任务让学生深度参与文化传承,具体分为四阶段:
文化调研阶段:网页设计案例中,学生通过访谈(“客家文化学生访谈记录表”)、查阅中国客家博物馆网站、观看纪录片《客家文化探秘》,收集山歌、围龙屋、民俗等素材;五华木偶戏案例中,实地考察五华县木偶传习所,采访传承人(如“木偶戏如何吸引年轻人”),记录提线技艺细节,形成“文化素材包”。
技术学习阶段:针对调研需求学习数字工具,如网页设计需解决“如何用超链接整合各小组作品”,短视频制作需解决“如何用镜头呈现木偶技艺”,使技术学习紧扣文化传承目标。
实践创作阶段:小组协作完成作品,网页设计小组分工负责“历史脉络模块”“山歌音频模块”“民俗图片模块”,短视频小组分工负责“文案撰写”“素材拍摄”“AI 特效添加”,将文化素材与数字技术结合。
传播展示阶段:优秀短视频推送至五华县融媒体抖音号,网页作品生成二维码供师生、家长扫码观展,使学生从“文化学习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四、结论
客家文化基因的“数字重生”,本质是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让文化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五华木偶戏 AI 短视频与客家文化网页设计案例表明,信息科技为文化传承提供技术支撑,多学科融合为文化传承丰富内容维度,学生的实践参与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这种“文化+科技+跨学科”的模式,不仅适用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也为其他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更前沿的数字技术,让客家文化在数字世界中实现更持久的“重生”与“延续”。
参考文献
[1]周丽霞。客家文化[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8.
[2]林玮,张剑文。试析粤东五华提线木偶的造型——以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为例[J].文化学刊,202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课题项目:2024 年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一般项目“客家山区中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KJ23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