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建设视域下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协同机制研究
王亚军
策勒县农业农村局 新疆和田 848300
引言
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重要工程,通过优化耕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高效化生产的核心手段,其推广应用依赖于适宜的农田条件。当前,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存在规划脱节、标准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在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构建二者协同机制,实现农田建设与机械化推广相互促进,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协同的核心内涵
1.1 农田建设对机械化推广的基础支撑作用
农田建设通过多方面为机械化推广提供基础支撑。在耕地整理方面,通过地块平整、连片改造,解决传统耕地碎片化问题,为大型农机作业创造条件,减少机械作业中的地块转换时间与能耗。基础设施建设中,田间道路硬化便于农机通行与转移,灌溉设施完善保障机械化作业期间的用水需求,降低自然条件对农机作业的影响。此外,农田土壤改良提升耕地质量,使农机在作业过程中更易保持稳定深度与效率,减少机械损耗,为机械化推广提供适宜的硬件环境。
1.2 机械化推广对农田利用效能的提升机制
农业机械化推广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农田利用效能。机械化耕作能够实现深耕深松、精准播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田保水保肥能力,充分发挥农田生产潜力。在农时管理上,机械化作业速度快、效率高,可确保农作物在最佳生长期完成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减少因农时延误导致的农田效益损失。
1.3 二者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体现
二者协同发展遵循 “基础支撑 — 效益提升 — 反哺发展” 的内在逻辑。农田建设为机械化推广提供硬件基础,使农机能够高效作业;机械化推广提升农田产出效益,增加农业经营收入,为农田建设积累资金与动力。这种协同关系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生产层面,实现农田资源与机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经济层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收益;从发展层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二、影响农田建设与机械化推广协同的关键因素
2.1 政策引导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
政策引导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性直接影响二者协同效果。政策层面,若农田建设政策与机械化推广政策缺乏衔接,各自为政,会导致规划目标不一致。资源配置中,若资金投入向农田建设或机械化推广单一倾斜,会造成一方发展滞后于另一方,形成 “短板效应”。此外,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协调不足,易出现农田建设标准与农机推广要求不匹配的情况,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制约协同发展进程。2.2 农田建设标准与机械化需求的适配程度
农田建设标准与机械化需求的适配程度是协同发展的关键。若农田建设标准未考虑机械化作业需求,如田块宽度不足大型收割机转弯、田间道路承载能力不够农机通行,会限制大型农机使用,导致 “有机难用” 的困境。反之,若机械化推广未结合现有农田条件,盲目引入机身过宽或对地形要求高的农机型号,会导致设备闲置浪费,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标准适配体现在多个细节,如田埂高度适宜农机跨越、灌溉喷头布局避开农机作业路径、田块长度适配农机作业效率等,适配程度越高,越能减少农机作业阻碍,促进二者协同增效。
2.3 主体参与与利益联结的紧密性
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利益联结紧密性影响协同推进效果。农户作为直接受益者,其对农田建设的配合度与对机械化的接受度至关重要,若未能通过示范讲解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协同发展带来的减劳增效、增产增收等收益,易出现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抵触农田连片改造的问题。农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等主体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中发挥桥梁作用,若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合理,如农机服务收费过高、合作社与农户收益分成失衡,或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约束,会导致协同推进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的联动效应,需通过利益共享机制稳定各方参与热情。
三、农田建设与机械化推广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3.1 政策协同与规划衔接机制构建
构建政策协同与规划衔接机制需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层面,建立农业农村、农机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定期会商使农田建设政策与机械化推广政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明确二者协同的目标与责任分工,避免政策冲突。规划编制中,将机械化作业需求细化为具体指标纳入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如明确不同农机类型对应的田块连片规模、道路宽度与承载标准、灌溉设施间距等。同时,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组织专家与农户代表定期检查规划衔接情况,根据实际反馈及时调整政策内容,确保政策导向与资源投入持续向协同方向倾斜。
3.2 农田建设标准与机械化需求的动态适配路径
建立农田建设标准与机械化需求的动态适配路径需注重双向调整。在标准制定阶段,组织农机推广部门、农机企业、农户代表共同参与农田建设标准论证,通过实地调研将农机作业的最小转弯半径、适宜坡度、作业幅宽等参数转化为建设指标,确保标准充分反映机械化实际需求。随着智能农机、无人农机等技术发展,每 3-5 年组织一次标准修订,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农机通行通道等建设内容。同时,根据丘陵、平原等不同区域的农田条件,引导农机企业研发与改装小型化、适应性强的农机型号,实现标准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3.3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推进模式优化
优化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模式需强化利益联结与功能互补。建立“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 + 农机服务组织” 的协同模式,政府负责出台补贴政策、协调用地矛盾与资金支持;合作社牵头组织农户参与农田连片改造、统一作物种植;农机服务组织提供农机作业、维修保养等技术服务。通过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责与收益分配方式,如将农田建设后的增产收益按比例返还农户、农机服务收费与作业效果挂钩。此外,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信息交流会,提升农户操作技能与主体间配合度,形成 “政府引导、主体联动、利益共享” 的多方共赢推进格局。
四、结论
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协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田建设为机械化推广提供基础支撑,机械化推广则提升农田利用效能,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政策引导、标准适配及主体参与是影响协同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政策协同机制、实现标准动态适配、优化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可有效强化二者联动效应。实践中需注重规划衔接与利益协调,推动农田建设与机械化推广形成良性循环,为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雪,李欠男.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5,30(08):255-267.
[2]吴月丰,何可,朱润.从自营到分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影响[J].宏观质量研究,2025,13(02):27-41.
[3]王长鹏.农业机械化对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的推动作用[J].河北农机,2025,(0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