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
王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 223900
在语文教育领域,思辨性阅读教学正逐渐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思维能力”纳入语文核心素养,并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侧重于知识传授与情感体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而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质疑探究、分析评价,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开辟了新路径。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思维成长
思辨性阅读是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以《司马光》一课为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只关注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一行为的果敢。但在思辨性阅读引导下,教师可提问:“司马光砸缸是唯一的救人办法吗?在当时情境下,还有哪些可能的方案?”学生通过思考,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诸如呼喊大人、寻找长杆等方法,这一过程促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与逆向思维能力。长期开展此类阅读活动,学生能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不盲目跟从既有观点。
(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思辨性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达素材与情境。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让你觉得它是富饶的?这些特点在文中是如何通过语言体现的?”学生在思考回答过程中,需要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进行阐述,如“文中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用‘各种各样’和‘数不清’这些词,生动地表现出西沙群岛鱼类资源的丰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语言组织与逻辑表达能力,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畅且富有条理,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三)激发阅读兴趣与创造力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较为被动,易产生倦怠感。思辨性阅读以趣味性、启发性问题为驱动,打破了阅读的沉闷氛围。如在阅读《女娲补天》时,教师提问:“如果女娲补天时遇到了现代的科技工具,她会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构建出女娲使用起重机搬运补天材料、用卫星定位漏洞等新奇场景。这种充满创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主动探索文本深层内涵,培养创新思维,使阅读从任务式学习转变为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
二、教学现状剖析:问题与挑战并存
(一)教师认知与方法问题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思辨性阅读的理解不够深入,将其简单等同于多提问、多讨论,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问题质量的把控。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教师提问“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这类问题仅停留在文本表层信息获取,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主导性过强,学生自主思考空间受限。一些教师习惯直接给出问题答案或标准解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思辨性阅读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资源方面,适用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材料相对匮乏。教材中的文本虽具有一定思辨价值,但数量有限,且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其深层内涵。此外,课外拓展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网络上的阅读资料良莠不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思辨阅读需求。在评价体系上,当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仍侧重知识记忆与理解,如字词听写、课文背诵、阅读理解选择题等,对学生在思辨过程中的思维活跃度、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等方面缺乏有效评估,无法为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准确反馈,不利于教学的改进与优化。
三、教学策略探索:点亮思辨之光
(一)巧妙提问,引导深度思考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与启发性。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可先设置基础问题“草船借箭的过程是怎样的?”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接着提出进阶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断定曹操不敢出兵?”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与当时局势;最后抛出开放性问题“如果让你在现代社会策划一次类似的‘借物’行动,你会怎么做?”促使学生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形成问题链,如学生提出“鲁肃为什么愿意帮助诸葛亮?”这进一步推动学生对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的深度探究。
(二)创设情境,增强阅读体验
运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通过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与被毁灭过程的视频,配合音频讲解,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与侵略者的残暴,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历史意义。角色扮演也是有效的情境创设手段,在《将相和》教学中,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通过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将相之间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品质,增强阅读的代入感与思考深度。
(三)小组合作,激发思维碰撞
合理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有的从性格决定命运角度分析,认为铁罐傲慢导致其毁灭,陶罐谦虚得以保存;有的从价值观念层面探讨,提出不同物品有不同价值,不应轻视他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反思自己想法,通过相互补充、质疑,完善思维逻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使思辨性阅读在思维碰撞中深入推进。
四、结语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施巧妙提问、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然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推进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完善评价体系。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应进一步探索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思辨性阅读教学,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思辨性阅读学习环境,持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九星.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意蕴和路径突破[J].教育导刊,2021(02):77-82.
[2]许志松.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究[J].教师,2022(24):36-38.
[3]徐慧.思辨性阅读:实现学生思维生长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2022(25):37-40.
[4]魏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及其实现[J].江苏教育,2022,(5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