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道德品质培养的相关教学探析

作者

郭艳丽

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277000

前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单纯依靠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道德品质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功利化的教育倾向,使得部分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实践中出现偏差。因此,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既是传承文化根脉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以“孝悌”文化为根基,培育学生对家人的爱

儒家思想将“孝悌”视为道德的根基,《论语》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论述,强调了对父母的孝顺、对兄长的敬爱在个人品德养成中的核心地位。这种以血缘亲情为起点的道德观,主张从爱家人延伸到爱他人、爱社会,是培养学生仁爱之心的重要起点。在现代教育中,引导学生理解“孝悌”的深刻内涵,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关爱家人,更能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比如,开展“传承孝悌文化,践行家庭美德”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了《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亲尝汤药”等故事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对父母的敬爱并非形式化的教条,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随后,学校布置了“家庭爱心任务”,鼓励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为父母捶背、分担家务等,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同时,班级定期举办“我的家庭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温情瞬间。有学生分享道:“以前总觉得父母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通过给妈妈洗脚,我才发现她的脚因为常年劳累有些变形,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感恩。”

二、以“礼法”思想为依托,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

儒家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主张通过礼仪规范来约束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道家虽反对过度严苛的礼法,但也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的运行皆有其规律,人应当遵循自然与社会的规则。“礼法”思想所蕴含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也是个人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借助传统文化中的“礼法”智慧,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规则并非束缚,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比如,将传统“礼法”文化融入校园规则教育中。学校根据《礼记》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思想,编写了适合小学生的《校园礼仪三字经》,如“进校门,问声好;遇师长,行个礼;课堂上,专心听;走廊里,不奔跑”等,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理解规则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孔子过蒲,会盟不失信”的故事,向学生讲述古人对规则的坚守:孔子路过蒲邑时,与当地官吏约定不去卫国都城,即便后来情况变化,他依然遵守承诺,绕道而行。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明白规则的核心是诚信与责任。此外,学校还设立了“规则小卫士”岗位,让学生轮流参与校园秩序管理,在实践中体会规则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曾经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以前我总喜欢在走廊里追逐打闹,觉得这样很有趣。但当我成为‘规则小卫士’,看到因为有人奔跑导致同学摔倒时,才明白学校禁止奔跑的规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现在我不仅自己遵守规则,还会提醒同学一起遵守。”这种从理解到践行的转变,正是“礼法”思想在规则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体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离不开规则,遵守规则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以“宽容”智慧为引领,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待人

道家思想倡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主张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世事;儒家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认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宽容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更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会他们学会宽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摩擦与冲突,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比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宽容思想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重点分析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避让,最终感动廉颇,促成“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这个故事,学生理解了宽容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格局。

此外,学校设立“和解角”,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可以自愿到“和解角”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着倾听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达成谅解。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以前和同学吵架后,我总是等着对方先道歉。通过学习宽容的故事,我明白了主动原谅对方并不是丢人的事,现在我和同学的关系更融洽了。”这些活动让宽容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学会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事。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宝贵资源,从对家人的爱到对规则的遵守,再到对他人的宽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通过故事讲解、实践活动、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提升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梁世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1):137-139.

[2]龙灿灿.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下一代,2025(1):28-30.

[3]江振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J].考试周刊,2025(22):95-98.

[4]楼叶通,叶楚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全面渗透"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5(21):72-75.

备注:本文系 2023 年度枣庄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研究》(课题立项号:2023zzkxgh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