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工科类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陈善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当今世界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基石,也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行列中的关键环节,是绝大多数人才从学生转变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跨越的最后一步,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需要人才的质量。然而,由于自身内部原因、社会和家庭环境不同等原因,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类学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学习风气不良是多数普通高校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普通工科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校入学及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高校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采取的学科建设优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贴近现代化生产需求,培养人才质量也在不断转型,学风建设整体上呈现向好发展趋势。
结合国内诸多学者对普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情况的研究,目前学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层面对于学风建设的定位不准确、不全面,各部门对学风建设联动较差,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二是教师层面对当代学生特点了解不够,未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法,对课堂的整体把控不足,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三是部分学生对所学工科专业认可度不高,对大学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端正,从而表现出敷衍应付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低[1]。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优良学风建设的发力点在于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根据前期研究,在对普通工科类本科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到的数据来看,当代大学生中只有不到 1/5 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半数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想法,但是难以做到主动学习[2]。同时,超过 40% 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未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缺乏相关的生涯规划指导。
在关于对大学学习的认识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不断发掘自身潜能,通过学习知识不断地超越自我,感受生命真谛,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是理性的,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将对学习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因此,学风建设的策略应落脚在如何使学生将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转化成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一)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学情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优良学风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学情调研,基于生源结构、质量,了解学生群体结构,学习思想动态,结合每学期、学年的成绩数据科学分析学生学情,同时结合学校的教学安排,通过数据客观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形成学情分析报告,并将其作为指导学风建设方案的依据。基于事实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措施,才能做到精准施策。对于调研到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因素,如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心里问题等,要及时协同学生工作各部门,消除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强化思想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3]。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责任担当和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优良学风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优良学风创建及各项措施的认可度,使大学生们能接受并主动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基于工业类行业用人要求,对于工科类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涵盖的优秀品质也正是他们需要重点培植的,在这些优秀品质的引领下,学生能够积极的对自己当下的学习节奏做出调整,在潜移默化中朝着更加积极进步的方向改变。
(三)严格管理日常,培育良好学习习惯。根据刘玉等人的研究,存在学业困难学生中超过 60% 的学生认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从高中进入大学,学校管理由封闭型向松散型转变,对于未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制力不足的学生来说,无法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约束[4]。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需要从养成良好习惯入手,制定并执行科学的作息制度,要求大学生每日开展自习,定期开展“学长领航”及优秀学生榜样示范宣讲活动,开展最美笔记分享展示活动,充分用好党员学生干部队伍做好“优帮差”帮扶活动。营造良好班级学风氛围,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开展“小而精”的学风建设活动,加强集体的凝聚力的同时增加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利用直播、新媒体等新兴手段,积极宣传优良学风建设活动,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受到老师、家长及更多的关注,监督他们提升学习的效率。同时,落实好学校的各项激励制度,给予优秀的学生榜样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实现学风由坏向好的良性转变循环。
(四)做好家企联动,滋养学生学习土壤。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们受到网络上参差不齐的信息冲击,加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很难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清晰的规划。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校友资源,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契机,深入行业内优势企业参观研学,邀请行业内发展较好的校友返校宣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抽象认识具象化,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可度[5]。此外,做到定期家校联动,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情况反馈给家长,并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学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协同联动做好学生在校学习的保障,消除后顾之忧。充分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卫军帅,王婉琛.“三全育人”视阈下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学风建设路径初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2(1):50-53.
[2]陈善勇,李林波,华如兵,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23(6):86-88.
[3]樊玉华,任伟健,靳凯.工匠精神融入工科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10):34-37.
[4]刘玉,宋克志,郝春香.新工科背景下学业困难学生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J].高教学刊, 2023, 9(2):72-75.
[5]张垚瑶,王培森,张宝亮.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工科专业学风建设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3(16):35-38.
通讯地址:陈善勇陕西 西安,作者信息:陈善勇辅导员。
【基金项目】 2023 年学生工作培育专项课题(项目号:X2024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