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高段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崔新梅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新乐小学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传统单篇教学模式因忽视知识关联性、缺乏能力进阶设计,已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学习任务群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结构化任务链推动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则以主题统整为抓手,打破教材单元壁垒,构建知识网络。两者的有机融合,既能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课程理念,又能通过任务驱动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转化。

一、目标统领:大概念提炼与素养导向的目标设计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在于“以大概念统领单元目标”。大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象化表达,需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学情三重维度综合提炼。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阅读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可提炼大概念为“想象是通往艺术之美的桥梁”。该概念既关联课程标准中“审美创造”素养,又统摄单元内《伯牙鼓琴》《月光曲》等文本的共性特征,为任务设计提供方向指引。

在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级目标体系:

·基础目标:通过朗读、批注等方式,梳理《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等文本中描写艺术表现的关键词句;

·进阶目标:以“假如我是贝多芬”为角色代入任务,结合《月光曲》创作背景,用文字或绘画再现乐曲意境;

·拓展目标:开展“校园艺术节”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策划音乐、绘画、戏剧展演方案,并撰写宣传文案。三级目标层层递进,从语言理解到迁移运用,最终指向审美创造力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情境化任务链与跨学科资源整合

(一)真实情境驱动深度学习

在“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教学中,创设“名著研读社招新”这一真实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依据“真实性、挑战性、开放性”原则设计的三大任务,形成递进式学习链条。任务一聚焦文本细读,学生通过制作“名著人物档案卡”,需反复研读《草船借箭》《景阳冈》等篇目,精准提炼人物特征,此过程锤炼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任务二升级为创意表达,小组合作改编《猴王出世》并设计表演要素,既考验对原著的理解深度,又需发挥艺术想象力;任务三则引入跨学科思维,结合历史课知识探讨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三大任务从语言积累到迁移运用,再到思辨创新,逐步引导学生突破教材边界,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认知的质变,真正让古典名著学习“活”起来。

(二)跨学科资源拓展学习边界

在“奋斗的历程”大单元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语文 + ”资源网络,能为学生打开全新的学习视界。整合历史学科资源,引入《红岩》《青春之歌》等革命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对近代史事件的深度了解中,更真切地体会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理解单元文本筑牢历史根基。与美术学科联动,引导学生为《为人民服务》演讲稿设计背景插画,将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图像,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锻炼了艺术感知与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入则充满现代科技感,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制作“红色地标 VR 导览图”,把《开国大典》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沉浸式三维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调动空间想象搭建场景框架,精准筛选有效信息丰富细节,再以审美判断优化视觉效果,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推动他们从浅层的文本理解迈向深度的创意表达,实现高阶思维的进阶式发展。

三、评价护航:动态评价体系与反思性学习机制

传统评价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往往只能呈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却难以捕捉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长与变化。在大单元教学里,构建“形成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 + 反思性评价”的三维体系至关重要。形成性评价如同“成长记录仪”,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小组互评等方式,细致记录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合作的态度以及思维的动态发展。总结性评价则似“成果检验尺”,通过单元作品展、演讲比赛等多元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努力与收获清晰可见。反思性评价恰似“成长指南针”,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日志”,深入剖析任务完成中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他们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提升与成长。

在“民间故事”单元教学中,教师精心打造的“故事传承人”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搭建了科学阶梯。任务前,发放的“故事地图”学习单成为开启学习之旅的“指南针”。学生标注已知民间故事分布区域,这一过程不仅唤醒已有知识储备,更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依据学生认知差异灵活调整教学重点,实现因材施教。任务中,“星级评分表”发挥重要导向作用,从“语言表达”“创意改编”“文化理解”三维度对小组表演进行量化评价。以“《牛郎织女》剧本改编是否体现劳动人民智慧”为例,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深入挖掘故事内涵,提升综合素养。任务后,“故事新编”反思会成为学生自我审视与成长的平台。学生分享将传统故事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思路,教师则汇总如“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素材,缺乏原创思考”等共性问题,为后续教学指明改进方向,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助力学生从民间故事的学习者成长为优秀的传承者。

结束语: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的融合,是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大概念提炼、情境化任务设计与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得以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为学生搭建起“学语言—用语言—创语言”的成长阶梯。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任务群的差异化设计,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个性化评价的支持,以持续优化大单元教学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许小婷.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25(12).

[2]郭海连.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