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析如何通过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

作者

俞世虎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60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水利事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水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水利技术的创新成为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关键手段,它能够为更加高效、科学、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水利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且总量有限。一方面,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节水意识淡薄以及用水效率低下等原因,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水利工程老化与失修

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年代久远,由于长期运行和缺乏及时有效的维护,工程老化、病险问题突出。这些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水环境恶化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导致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四)防洪减灾压力增大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传统的防洪减灾措施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水利技术创新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

(一)水资源监测技术创新

1. 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快速地获取地表水体信息,包括水域面积、水位变化、水质状况等。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能够实时监测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宏观的数据支持。例如,在湖泊蓝藻暴发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及时发现蓝藻的分布范围和生长态势,为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则能够对获取的水资源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为水资源规划、调配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比如,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利用 GIS 技术可以分析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供水能力和排水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2. 物联网技术(IoT)

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水资源监测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对水位流量、水质等参数的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这些传感器可以将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查看水资源的实时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例如,在地下水监测中,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当水位超过警戒值时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或地面沉降等问题的发生。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技术创新

1. 新型材料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例如,高强度、耐腐蚀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延长大坝、堤防等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新型的防水材料可以有效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渗漏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一些具有环保功能的材料还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例如,盾构施工技术在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建设中的应用,可以避免传统开挖施工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干扰,同时提高管道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又如,利用 3D 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复杂的水工模型和小型水工构件,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支持。

3. 水利工程维护智能化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诊断。通过在工程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收集结构变形、应力应变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

可以预测工程的潜在安全隐患,提前制定维护计划,实现预防性维护。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维护成本,还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

1. 水资源系统模拟与优化模型

建立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可以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水流运动、水质变化等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通过输入不同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和边界条件,模拟模型可以预测各种方案下的水资源利用效果和可能产生的问题,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可以利用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不同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对流域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调度方案。

2. 智能水网技术

智能水网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传统供水网络相结合的新型供水系统。它通过在供水管道上安装智能水表、压力传感器、流量调节阀等设备,实现对供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智能水网可以根据用户的用水需求和供水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自动调整供水压力和流量,实现水资源的精准配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水服务质量。

(四)防洪减灾技术创新

1. 洪水预警预报技术

现代洪水预警预报技术综合利用气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水文监测数据等多种信息源,采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水文模型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洪水发生的时间和规模进行准确预测。通过建立高效的洪水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为防洪减灾争取宝贵的时间。例如,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和雷达监测降雨情况,结合水文部门的河道水位监测数据,能够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有效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2. 防洪工程体系优化与调度技术

对现有防洪工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防洪工程的防洪标准和抗灾能力。同时,采用先进的防洪工程调度技术,根据洪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调度水库、分洪区、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设施,实现洪水的有效拦蓄和排泄。例如,在长江流域防洪中,通过三峡工程与其他水库的联合调度,可以有效削减洪峰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三、推动水利技术创新的策略

(一)加强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

政府应加大对水利科研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水利技术创新研究。同时,加强水利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既懂水利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水利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二)促进产学研合作

建立水利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速水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企业可以为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实践平台,科研机构和高校则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三)完善政策法规与激励机制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水利技术创新政策法规,明确水利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水利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水利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水利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水资源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以及防洪减灾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可以有效应对当前水利管理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事业的科学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科研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政策法规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水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提高水利管理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长亮.加强水利技术创新,提升水利管理能力[J].农家科技(下旬刊), 2020(10):202-202.

[2]春 何.如何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水电水利,2019, 3(2).DOI:10.32629/hwr.v3i2.1897.

[3]张扬.如何以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民营科技,2016(2):1.DOI:CNKI:SUN:MYKJ.0.2016-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