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师抗战精神在高校舞蹈美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牛李笑 王楠锋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将 129 师抗战精神融入高校舞蹈美育是抗战精神的传承,是思想道德的培育,也是真善美心灵的感应与传递。通过舞蹈这一综合性艺术形式,使抗战精神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129 师抗战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在太行山东麓、清漳河畔的河北涉县赤岸村,矗立着一片古朴的北方四合院。它见证了一支英雄部队从九千余人发展壮大为三十万雄师的壮阔历程。这里是八路军第 129 师司令部的旧址,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书写传奇的历史坐标。129 师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主力部队之一,1937 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组建。该师在华北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积极发动群众,开辟了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129 师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为核心内涵的抗战精神创造了响堂铺伏击战、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神话,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民族独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另外,在邓、刘率部进驻涉县期间,通过“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政策等举措,将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家家都有老八路”的深厚情谊,其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英勇善战,更在于其在抗战中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129 师的抗战精神始终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真理光芒。在当今推进民族复兴和国家伟业的新征程中,129 师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融入舞蹈美育体系,通过舞蹈艺术表现抗战精神,在舞蹈美育教育中以实现从身体到心理的“德”与“美”的有机融合,让青年学生在舞蹈艺术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正是129 师抗战精神在当代高校美育中的独特价值所在。
二、高校舞蹈美育现状
当前高校舞蹈美育体系的建设已经得到了持续地完善,全国多所高校已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其中舞蹈课程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率也在逐年提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在开设了舞蹈专业的同时,还专门将舞蹈美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选修。据调查,多数高校已有“舞蹈通识鉴赏课”“素质教育舞蹈课”等专门为非专业舞蹈学生开设的舞蹈美育课程。部分高校还设有舞蹈团体,开设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等多样化课程,同时通过不断开展丰富的舞蹈文化活动,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虽然当前高校舞蹈美育研究虽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部分的结构性缺陷,制约着舞蹈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多数高校中的舞蹈美育或被简化为形体训练的工具,或是单一的舞蹈欣赏课,忽视了其“审美素养培育”以及“综合素质”的核心功能。部分高校的舞蹈美育课程课时不足且内容流于形式,导致美育功能虚化。其次,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对象上,存在分配不均等问题,调查显示,普通高校舞蹈课程普及性不足,尤其理工科的学生更少,且由于舞蹈美育照搬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得由于“身体条件限制”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怕“压腿”等“高难度动作”,因此导致舞蹈美育课程资源和对象的失衡。从课程结构上看,或侧重技能训练,或侧重动作模仿、节奏记忆等,忽视理论深度与文化浸润,教材依赖专业舞蹈教育模版,缺乏针对非专业学生的适应性设计,导致学生“学动作而非懂艺术”。在跨学科融合上,舞蹈美育教育实践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关联性研究不足,削弱了舞蹈审美教育的深度,新文科倡导的“超学科思维”也尚未得到有效地落地。
由此可知,当今高校舞蹈美育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应将传统文化、传统审美与当代舞蹈教育相结合,区别专业性与非专业的区别,加强舞蹈美育的理论以及文化深度,立足身心合一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而非单一的身体开发或单纯的眼睛欣赏。
三、抗战精神融入高校舞蹈美育的重要性
舞蹈美育是指通过舞蹈艺术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是高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注舞蹈技能的传授,更加强调通过舞蹈艺术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
彭吉象说道:“人类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大子系统。 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而精神文化就包括了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等”。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美育资源。“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这为129 师抗战精神融入高校舞蹈美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将129 师抗战精神融入高校美育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的有效措施。学生通过舞蹈作品的创编与演绎,将129 师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民族情感等舞蹈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深切领会“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将抗战精神舞蹈化的过程是学生从外在接受到自我内化的过程,这种身心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眼观、耳听更有效,这一学习过程是兼具思想性、精神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育人过程,是身体与心灵的综合育人过程。这一过程使美育内容得以丰富,红色精神得以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得以增强,有助于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 129 师抗战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实践路径
将129 师抗战精神融入高校舞蹈美育,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更是提升美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四方面对舞蹈美育教育的实践途径进行分析。
在课程建设方面,选取以抗战为题材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分析优秀的抗战舞蹈作品,尤其是通过肢体表现出的民族危亡、众志成城的情感等。随后要求学生将课下搜集到的 129 师的资料进行分享,通过对 129 师的历史事迹的回顾,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后,组织学生根据所学(从优秀作品中积累的表现手法以及 129 师的历史事迹等),分组创编 129 师抗战舞蹈片段,要求他们将“团结协作”“英勇顽强”等抗战精神元素融入动作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配乐进行合并,形成简单的舞蹈组合进行班级内的展示与互评。抗战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英勇顽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宝贵品质。学生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学习抗战历史,理解129 师等英雄群体的精神内涵,并将这些精神转化为舞蹈语言。这种主动地参与、转化、创造、表现、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上都受到深刻熏陶。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可一深刻体会到129 师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历史责任感以及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在校园活动方面,主题舞蹈展演也是舞蹈美育的重要形式。舞蹈演出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训练和排练,舞蹈动作的反复练习,可增强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肌肉耐力等身体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必须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大家必须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拼搏,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力量,是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的增强。这与抗战精神中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对表演者来说,舞台演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在舞台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展现美感,与传统的在舞蹈教室展示相比,在灯火辉煌的舞台表演对欣赏者或表演者来说都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尤其对表演者的要求更加严格。舞蹈表演是集创作、表演、欣赏、评价的综合活动,若要得到一场成功的、让观众赞不绝口的演出效果,必须具备审美素养中的所有要求,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美的创造、审美欣赏与评价的综合。在校园活动中表演的作品应当是或者最好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创作的抗战舞蹈,在老师的帮助下将作品加工并完善,使其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优秀作品。将自编自创的作品搬上舞台,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们也在创作和表演中加深了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同时,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表达自我、与人交流。
校地合作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拓展美育空间,校地合作式的社会实践也是进行舞蹈美育的一个重要形式,许多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研学活动。以为例,学校与石家庄多个纪念馆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多次组织学生前往纪念馆参观学习。129 师位于邯郸市涉县,若能组织学生前往采风,并以此为素材进行舞蹈创作,确实是个不错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在纪念馆的现场采风,聆听讲解员讲述一二九师的光辉历程,能真切地感受抗战岁月的艰辛与伟大,领会战士们的英雄风采。回校后,要求学生们以“129 师抗战精神”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进行舞蹈的创作,将参观体验与舞蹈表达相结合。随后经过教师对作品的不断打磨,最终,这些作品就可以通过在校内外展演,从而使抗战精神传的更广更远。如此,通过校地合作,学生不仅掌握了艺术创作与表演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养,更是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舞蹈美育的传播,例如,通过抖音、B 站等平台发布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舞蹈视频,吸引青年的关注。复旦大学舞蹈团通过这一举动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同时激发学生们进行线上舞蹈挑战赛、抗战主题微电影等创作,将红色精神以更贴近当代青年的方式传播开来,以此拓宽舞蹈美育教育的影响力,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将129 师抗战精神融入高校舞蹈美育,为舞蹈创作注入了高级的精神思想内涵,使舞蹈美育不再停留于单纯的模仿以及技巧形式的外在层面,而是成为“成人”的道德教育手段,成为塑造价值观和人格的载体。同时,舞蹈这门艺术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通过舞蹈这门艺术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又可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深切感受抗战精神,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超.培根铸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07):73-78.
[2]何颖超.新文科背景下河北高校舞蹈美育路径研究[D].燕山大学,2023.
[3] 陈 九 睿 . “ 美 育 浸 润 ” 下 高 校 舞 蹈 美 育 实 践 路 径 探 究 [J]. 尚舞,2024,(18):122-124.
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四史”研究专项)
(项目编号:CXZZZX2024030)
作者简介:牛李笑, 1999.12,女,汉,河北省邯郸市,研究生在读,舞蹈理论与教学研究
王楠锋,2000.11, 女,汉,河北省邢台市,硕士研究生在读,舞蹈理论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