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智能巡检技术优化地铁信号维护效率的探索
张腾飞 茹轶薄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信号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的地铁信号维护方式存在效率低、准确性不足等问题,探索应用智能巡检技术优化地铁信号维护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地铁信号维护问题剖析
1.1 人工巡检局限性
传统地铁信号维护依赖人工巡检,存在覆盖范围有限、作业效率低、人为误差大的问题。地铁信号设备分布于车站、区间隧道、车辆段等多场景,隧道等复杂环境光线昏暗、空间狭窄,人工巡检难以全面覆盖关键设备,易遗漏隐蔽故障隐患。巡检过程中,维护人员需携带工具逐一检查设备参数,手动记录数据,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因主观判断偏差导致故障误判或漏判。此外,人工巡检多在夜间停运时段开展,作业时间受限,难以满足大规模信号设备的高频次巡检需求,进一步制约维护效率。
1.2 维护数据处理难题
传统维护模式下,数据采集与处理呈碎片化、滞后性特征,无法为维护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人工巡检记录的数据多以纸质台账或分散电子表格形式存储,缺乏统一管理平台,数据格式不规范,跨批次、跨区域数据难以关联对比,无法形成完整的设备运行状态档案。数据处理依赖人工汇总分析,难以快速挖掘数据背后的设备故障规律,且无法实时更新设备状态信息,导致维护人员难以掌握设备动态变化,只能按固定周期开展预防性维护,易出现“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的情况。
1.3 故障响应及时性不足
传统维护模式下,故障发现与处置存在明显滞后,易影响地铁运营安全与效率。故障识别多依赖人工巡检发现或乘客、运营人员反馈,无法实时感知设备异常,尤其对于间歇性故障,人工巡检难以捕捉,易发展为持续性故障。故障处置需经历“故障上报-人员派单-现场排查-维修处置”多个环节,各环节衔接依赖人工沟通,信息传递效率低,且维修人员需携带多种备件前往现场,若备件型号不符或故障原因复杂,还需多次往返,延长故障修复时间。在高峰运营时段,故障响应滞后可能导致列车晚点、区间停运,造成较大运营损失。
2.智能巡检技术优势与创新应用
2.1 先进传感技术应用
先进传感技术为地铁信号设备提供实时、精准的状态监测,突破人工巡检的感知局限。在信号机上安装电流、电压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设备供电状态,及时发现电压不稳、电流异常等隐患;在道岔转辙机上部署振动、位移传感器,能捕捉转辙机动作时的振动频率、位移偏差,判断机械部件磨损程度;在信号传输线路上安装光功率传感器,可监测信号传输强度,识别线路衰减、接头松动等问题。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测平台,实现对信号设备“全天候、无死角”的状态感知,且数据采集精度远高于人工测量,为故障预警与精准维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2.2 数据智能分析方法
数据智能分析方法通过算法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从“被动维护”向“主动预警”转变。基于采集的设备运行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设备健康评估模型,通过对比设备实时数据与正常运行参数阈值,识别异常数据特征,预判设备故障趋势。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多设备、多维度数据,挖掘故障传播路径,帮助维护人员定位故障根源。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设备故障知识库,汇总历史故障案例与处置方案,为故障处置提供智能推荐,缩短故障排查时间,提升维护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2.3 巡检机器人创新运用
巡检机器人针对地铁复杂场景优化信号巡检模式,提升巡检效率与安全性。隧道巡检机器人采用轨道式或轮式设计,配备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可在隧道内自主移动,拍摄信号设备外观状态,检测设备温度异常,并通过5G 技术实时回传图像与数据,替代人工进入危险、狭窄的隧道环境作业。车站室内巡检机器人具备自主导航功能,可在车站站厅、站台区域巡检信号控制台、应急按钮等设备,识别设备指示灯状态、按钮完整性,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巡检机器人可24 小时不间断作业,按预设路线精准巡检,避免人工巡检的疲劳误差,同时可根据设备优先级调整巡检频次,实现“重点设备重点巡检”,提升巡检资源配置效率。
3.优化地铁信号维护效率对策
3.1 技术融合策略
技术融合策略通过整合多类智能技术,构建一体化信号维护体系。将先进传感技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与巡检机器人深度融合,实现“感知-分析-处置”闭环: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传输至分析平台,平台通过算法识别异常并生成巡检任务,自动指派巡检机器人前往异常设备区域进行精准核查,机器人将现场图像与数据反馈至平台,辅助维护人员制定维修方案。同时,将信号智能巡检系统与地铁运营调度系统对接,实现设备故障信息与运营调度信息共享,如当信号设备出现重大故障时,巡检系统及时将故障影响范围、预计修复时间推送至调度系统,便于调度人员调整列车运行计划,减少故障对运营的影响,形成“技术协同、信息互通”的维护生态。
3.2 人员培训方案
人员培训方案聚焦培养“技术 + 运维”复合型人才,适配智能巡检技术应用需求。培训内容涵盖智能巡检技术原理、设备操作技能,同时增设实战演练课程,模拟设备故障场景,训练维护人员运用智能系统排查故障。采用“理论授课 + 现场实操 + 导师带教”模式,邀请技术专家讲解最新技术应用案例,安排经验丰富的维护人员指导实操训练,确保维护人员不仅能熟练操作智能设备,还能理解技术原理,具备应对设备异常(如传感器故障、机器人导航失灵)的应急处置能力,适应维护模式从人工向智能的转变。
3.3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通过制度优化保障智能巡检技术落地见效。建立“智能巡检数据驱动”的维护管理制度,根据数据平台生成的设备健康报告,制定差异化维护计划,对健康状态良好的设备延长巡检周期,对存在隐患的设备优先安排维护,避免盲目维护。完善故障处置流程,设立智能巡检应急指挥小组,当系统发出故障预警时,指挥小组可通过数据平台远程调配巡检机器人、维修人员、备件资源,实现“故障预警-资源调度-现场处置”的快速衔接。建立技术考核与激励机制,将维护人员运用智能技术的效率(如故障排查时间、预警准确率)纳入绩效评估,对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同时定期评估智能巡检系统的运行效果,根据维护反馈优化系统功能(如调整传感器监测频率、升级数据分析算法),推动管理机制与技术应用协同迭代。
结束语:通过应用智能巡检技术并采取相应的优化对策,有望显著提升地铁信号维护效率,保障地铁信号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还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不断完善智能巡检技术在地铁信号维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波,刘璐,吕凯.地铁沿线卫星遥感智能分析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4(19):31-33.
[2]王春茶,黄继辉.智能巡检系统在城市轨道状态巡检的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12):58-63.
[3]滕君祥,唐耀斌."十三五"线网自动扶梯新技术"部件智能预警系统"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3(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