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节庆为弦,弹奏家风传承与家校共育“合奏曲”

作者

宓芳羽

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315300

小学生正处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风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校共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观念。节日作为文化载体,蕴含大量资源,将节日、家风与家校共育相联系,有利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优秀家风教育,并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合作。

一、家风传承与家校共育现状分析

(一)认知差异待弥合,理念偏差需校准

家长和教师对于家风传承教育及家校共育的正确认识,是保证教育和宣传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基础。然而,调研发现,家长和教师对于家风的内涵定义存在差异。例如, 35% 的家长认为家风是“家庭的祖训家规,长期形成的家族习惯”,而仅有 15% 的教师持相同观点; 25% 的家长认为家风是“家庭的价值观传承”,教师中这一比例高达 40% 。这种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家校在传承和培养家风的教育过程中目标不一致。

此外,家长与教师在“家校共育中最主要的责任方是谁”的认识上也存在差异。 55% 的家长和 60% 的教师认为家长应是主要责任方,这导致在具体共育工作中,教育出现问题时双方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

(二)实践形式较单一,协同深度尚不足

目前,家风传承与家校共育在实践活动方面的形式单一。在家庭层面,超过七成的家庭通过长辈讲述的方式进行家风传递,缺乏实践活动。在学校层面,虽然会组织家长会,但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汇报,缺乏关于家风传承及家校共育的深入交流。

家校共育活动中,学校发起的活动以学业指导为主,占 65% ;围绕家风建设和品德培育的活动仅占 35%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渠道也较单一,以家长会为主,参与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深入活动的比例仅 30% 。这说明家校对于共育实践中的活动形式挖掘不够充分,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沟通机制待完善,信息互通有阻碍

有效的沟通网络是家风延续和家校合作的基本保障,但当前家校沟通存在诸多问题。 40% 的家长表示与教师沟通频率较低,每月不足 1 次; 35% 的教师表示与家长沟通的困难主要在于家长工作忙、无法联系等因素。

从沟通内容看, 60% 以上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在校学业状况,关于学生在家的作息时间、家庭环境与家教家风等情况的沟通较少。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开通家长群等沟通方式,但信息发布呈“单向输出”状态,沟通较少,导致家长和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无法进行针对性引导。

二、节庆融入家风传承与家校共育实践的策略

(一)传统节庆寻根,追溯家风之源

1.春节溯源,体悟孝悌之道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沉淀了千年历史文化。学校可引导学生、家长参与春节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布置“春节孝悌实践作业”。如让孩子们亲自为长辈制作贺卡、煮一顿饭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表达对长辈的感激之情,还能体会家庭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开学后,学校可开展“春节孝悌故事分享会”,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实践经历,家长也可通过线上视频参与,分享家庭中践行孝悌的故事,使孝悌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2.端午探源,感受爱国情怀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时机。学校可组织“粽香端午,爱国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讲解员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班级中开展“端午爱国诗会”,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查找与端午相关的爱国诗词并朗诵。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同时,爱国情怀得以萌芽,爱国家风在学校、家庭得以传递。

(二)现代节庆扬新,培育时代家风

1.劳动节创行,树立劳动新风

劳动节是传递劳动精神的重要节日。学校可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比赛项目,如收拾书包、系鞋带、打扫教室等。通过比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布置“家庭劳动周”,要求学生在家每天做一项家务劳动,并记录劳动内容和感想。通过这一周的劳动实践,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时代好家风。

2.教师节感恩,传递尊师风尚

教师节是感恩教师辛勤劳动的节日。学校可开展“我给老师写封信”活动,鼓励孩子们拿起笔来给老师写一封感恩信或画一幅画表达感激之情。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一份手工礼物送给老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们尊师重教的意识。学校还可举办“尊师故事大家讲”活动,让学生和家长讲述尊师的故事,营造尊师的浓厚氛围,培养尊师的时代家风。

(三)特色节庆凝情,强化家校纽带

1.亲子阅读节品书,共筑书香家风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开设亲子阅读节。在校园里设置温馨、安静的阅读处,提供丰富的书籍。阅读节的重头戏是亲子阅读分享会,家长和孩子们围坐一起分享读书体会。在家,提倡家长与孩子们布置家庭书吧,共同挑选读物、装饰书吧,每晚一起阅读、交流感想。通过亲子阅读节系列活动,增进亲子感情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共同营造书香家庭氛围。

2.校园文化节展艺,共育多彩家风

校园文化节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盛事,是展示学生才艺和个性的舞台。为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可将校园文化节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交给家长来完成。家长可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文化节的举办出谋划策。文化节安排亲子才艺比赛作为重头戏,爸爸妈妈与孩子们一同登台表演,展示丰富多彩的家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还体现了家庭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校园文化节成为了连接学校与家庭、学生与家长的桥梁,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

三、以节日为契机,深化家风与家校共育的实践案例

(一)春节家庭拜访活动

春节期间,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拜访活动,要求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小礼物和祝福卡片,拜访邻居或社区中的孤寡老人。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学校可通过家校群分享学生的活动照片和心得,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二)端午节家风故事征集

端午节期间,学校可开展“家风故事征集”活动,鼓励学生收集家族中传承的爱国故事或家风故事,并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学校可选取优秀作品在校刊或宣传栏上展出,让学生在学习和传承家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促进了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劳动节家校共育讲座

劳动节期间,学校可邀请家长参与“家校共育讲座”,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讲座可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家长代表进行分享,提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经验。通过讲座,家长和教师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和期望,为今后的家校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节日为线,弹奏好家风传承与家校共育的“二重奏”,为小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精彩与内涵。节日不仅引领小学生成为家风的传播者,还为他们提供了感受和传承前辈智慧与美德的契机。同时,节日为家风注入时代内涵,以新时代的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建设家风。节日更是维系家与校的距离,让家校教育紧密联系的纽带。在每一次的节日中进行教育的契机,家校合作,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难得的双赢教育契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家风教育,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提升,更在品德素养及良好行为习惯上得到升华。家长与学校配合工作也越来越默契,共同培育出和谐美丽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 吕 文 超 . 节 日 文 化 视 角 下 幼 儿 家 庭 教 育 研 究 [J]. 文 教 资料,2024,(18):128-131.

[2]陈春怡.“好家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根行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侨乐小学的实践[J].教书育人,2024,(23):41-43.

作者简介:宓芳羽;1986 年 1 月;女;汉;籍贯(省市):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小学班主任(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