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推进阜阳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李安然 王永超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淮河文化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文化交融的关键廊道,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认识并利用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活习俗、社会规范、生产方式、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等【1】。从现有研究来看,学界对淮河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与地域特征已有较多探讨,但关于淮河文化如何转化为区域文化发展动能的研究仍显不足。具体到阜阳层面,针对其如何系统挖掘淮河文化资源、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以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的专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探索均有待深化。因此,以阜阳为个案,系统探讨淮河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淮河文化与区域发展融合的研究成果,更为阜阳乃至淮河流域同类城市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淮河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局工作,推动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部分领域已走在全省前列。当前,淮河文化推进阜阳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如下:
(一)淮河文化挖掘研究状况
阜阳是淮河流域重镇和淮河防洪的重要支点,历史上即为区域文化交汇之地、杰出人才孕育之所与多元文化融合之域,是姜尚文化、管子文化的起源地,是老庄文化和建安文学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王家坝精神的诞生地,境内有商周汉时期遗址遗迹等国家及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43 个、千年古镇古村 17 个。在淮河文化研究领域,市委市政府与阜阳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三方合作,联合建立全国首家淮河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科研院所、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系统性课题攻关,围绕姜尚文化、管子文化、王家坝精神等核心文化元素,形成了一批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及地方文化丛书。同时,通过举办淮河文化论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研究暨纪念新中国治淮 75 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等方式,扩大了淮河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在考古发掘方面,阜南台家寺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淮河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提供了实物佐证。
(二)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状况
阜阳在淮河文化 “两创” 实践中呈现出探索性进展。在文化载体创新方面,依托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颍州西湖等文旅地标,融入淮河文化元素,打造了一批如清河宋街、颍上管仲老街、临泉顺河老街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街区。在非遗保护方面,形成 “南黄山、北阜阳” 的格局,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非遗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活态传承,部分非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开展主题精品创作,不断挖掘淮河文化、反映淮河文化、展现时代风貌,创作出如《风雨王家坝》《种粮人》等文艺精品。在传播方式创新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出淮河文化主题短视频、数字展览,利用 “学习强国” 地方平台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以“阜阳发布厅”为牵引对各级楷模、最美人物、阜阳好人进行宣传,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淮河文化赋能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情况
淮河文化在赋能阜阳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中已展现出多维度价值。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以淮河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初步构建,王家坝精神成为阜阳城市精神的重要象征,提升了城市文化认同感与美誉度。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淮河文化相关的文旅融合项目带动了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文化出口竞争力显著,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依托淮河文化资源开展的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三馆一院”达标率与文化下乡覆盖率居全省首位,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成效显著,有效丰富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淮河文化研究与传播助力阜阳在理论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十百千万’五线”宣讲模式获全国推介,“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淮河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短板淮河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助力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过程中,其内在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存在着多维度的短板,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传承的具象化体验载体匮乏,缺乏系统完善的线下传承体验中心。淮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和精神内涵,有着诸多值得言说的“说头”,即具备丰富的文化叙事内容。但在将这些文化内容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实体体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功能完善、主题鲜明、体验性强的线下传承体验中心。现有的文化展示多停留在静态的陈列或碎片化的呈现层面,未能构建起让公众深度参与、沉浸式体验的场景,导致文化传承缺乏“看头”。公众难以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互动的体验理解淮河文化的精髓,文化的传播效果和传承力度大打折扣,无法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
(二)文化IP 的市场转化机制不畅,培育的IP 缺乏有效的经济变现能力。在淮河文化IP 的培育过程中,相关主体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具备一定的“干头”,即拥有开展 IP 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定位、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有效的运营模式,培育出的文化IP 市场转化能力薄弱,难以实现“赚头”,即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价值。许多文化 IP 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或初步的开发阶段,未能与旅游、文创、数字媒体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导致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释放,难以支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经济基础。文化产业相对低、小、散,2024 年规上企业231 个,仅占文化企业总数的 2.5% ,缺乏有竞争力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缺乏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三)文化标识的核心辐射力不足,缺乏与城市能级相适配的超级文化吸引物。淮河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脉络和独特的地域特质,在区域范围内具备一定的 “派头”,即拥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和历史认同度。然而,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过程中,未能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大吸引力的超级文化吸引物。这类吸引物应具备能够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吸引跨区域人群关注的特质,但其缺失导致淮河文化难以形成与城市发展能级相匹配的文化地标,使得城市在文化竞争中缺乏具有标志性的“噱头”,文化吸引力的辐射范围和深度均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辨识度和美誉度。
四、淮河文化推进区域性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
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需立足皖北,辐射皖豫毗邻区,放眼全省,阜阳市应致力于成为皖豫毗邻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传承弘扬淮河文化的“领头羊”、皖北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者以及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城市。
(一)推动淮河文化可感可及,树立城市文化品格
组织专家学者系统研究淮河文化,梳理阜阳千年文脉,规划建设阜阳淮河文化传承体验场馆。其一,明确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借助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赋能,打造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的核心枢纽,以及文旅产业发展新的“流量”入口,进而带动城市文化空间的整体提升。打造集中呈现和体验淮河文化各类资源、信息与成果的数字化终端,树立保护、传承与弘扬淮河文化的新标杆,建设全国首个淮河文化主题数字体验空间以及地市级文化数字化的新样板。其二,打造文化传承的“新载体”。秉持“全流域、大阜阳”的核心理念,融合元宇宙、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淮河文化数字体验空间,搭建淮河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创新淮河文化研究理论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淮河文化数字展示体验体系,让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淮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其三,链接文化体验的“新空间”。构建 “1+N+X” 淮河文化空间,即建设 1 个淮河文化传承体验中心,涵盖展示中心、活动中心与交流中心;构建“N”个“文化 plus”空间,包括文化+国际、文化+设计、文化+产业等;搭建“X”个文化坐标网络,包含已有书屋、剧院等承载文化内容或资源的场所,以及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
(二)推动淮河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文旅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淮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之一,为文旅资源特色打造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一,打造文旅 IP,构建文化交流的新坐标。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淮河文化智慧平台,在集中展示阜阳文旅资源的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一站式“智能游阜”智慧服务平台。激活双清湾、水街、宋街等文化街区,赋能阜阳西湖、生态乐园、颍上八里河、阜南七彩幻城和临泉杂技小镇、中环格林童话世界、魔幻之都等文旅核心吸引物。打造并推广管子文化、王家坝闸、颍州西湖、颍上八里河、界首彩陶、淮河杞柳、临泉杂技、太和书画等首批 8 个城市 IP。其二,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文化活动的新品牌。联合沿淮城市常态化举办安徽淮河文化艺术节,开展淮河文化文献展、“淮河情”系列社教活动暨淮河文化沉浸式体验、“淮河风”全省知名作家看淮河文学采风等活动。集中推介沿淮城市文旅资源,发布旅游精品线路与研学旅游线路,推动淮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淮河流域美食+非遗沉浸式展示展演,让淮河味道与非遗成为淮河对外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其三,坚持扶优培强,打造文化产业的新龙头。政府部门可推动文化要素和资源适度向优势文化企业倾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其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系统的行业标杆,成为引领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
(三)推动淮河文化研究阐释,构筑科研人才高地
推进淮河文化数据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研究,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集成创新,以及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打造并打响以淮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标识和品牌。其一,“数字 + 机构”,实现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通淮河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皖北文化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阜阳师范大学淮河文化研究院等 10 余个科研平台,加强数据整合利用,达成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其二,“数字+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搭建淮河文化人才服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流程,加速人才要素的集聚。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才优势和阜阳师范大学的研究基础,组建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培养涵盖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为淮河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系统阐释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淮河文化研究范式的创新与研究边界的拓展。其三,“数字+科研”,推动淮河文化的创新创造。借助数字化手段支撑科研管理、科研活动和科研服务。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设淮河文化研究课程与讲座,扩大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为文化传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形成“研究-转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吴海涛.感知淮河文化[J].七月风,2025,(05):40-45.
[2] 王宣霁,姝雯,张颖.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二)——以赤峰地区为 例 [J].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2025,46(02):44-46.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5.02.004.
阜阳市 2024 年社科规划课题 FSK202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