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作者

彭庆强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平中学 527226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伴随生理成长的变化,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快速发展,但也因此易产生心理冲突。当前,许多学生在升学压力、人际矛盾、自我认同等方面面临挑战,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将影响其人格完善与学业发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常以讲座、个别辅导为主,形式单一、参与度低,而体育与健康教学因其实践性、情境性和互动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独特支持空间。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释放压力、增强自信,还能强化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拓展载体。因此,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心理育人功能,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是当前教育实践亟需关注的课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1.1 学业与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情绪

初中生普遍面临中考压力,学业任务重、考试频繁、竞争激烈,使学生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特别是成绩中下层的学生,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一些学生表现为失眠、食欲减退、注意力涣散、学习动力下降等症状。部分学校片面强调成绩排名,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心理负担,导致情绪问题频发且持续时间长,进一步干扰其学习节奏与生活状态。

1.2 人际关系冲突导致的情绪困扰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也逐渐提升。然而,由于情绪控制能力尚不成熟,加之沟通技巧缺乏,常常因误解、攀比、社交排斥等问题引发人际矛盾。一旦遭遇同伴排斥或群体孤立,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与被否定感,部分学生甚至选择沉默应对,久而久之形成社交退缩,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安全感。

1.3 自我认同模糊带来的心理困境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自我概念和人生观的阶段,对个人能力、形象、社会评价极为敏感。在学习成绩、外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比较中,他们常感到自卑或无力。一些学生容易因一时失败或被批评产生“我不行”“我没用”等负面认知模式,长此以往会影响其自我评价系统的建构,出现回避挑战、逃避责任等消极行为,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心理育人价值

2.1 情绪调节与压力释放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是一种自然的情绪调节方式。在快速跑步、球类对抗、集体接力等体育项目中,学生通过身体运动释放压抑情绪,舒缓心理压力。运动过程中体内内啡肽水平升高,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提升愉悦感和精力水平。同时,规律的体育锻炼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焦虑与抑郁的发生,有利于建立更为稳定的情绪机制。

2.2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平台

体育教学重视意志品质的训练和社会性价值观的形成。在面对困难动作或竞争压力时,学生学会坚持与自我挑战;在团队项目中,学生体验协作与责任;在胜败转换中,学生理解规则、公平、尊重等重要心理素养。这些体育中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抗挫能力,培养乐观、自信、坚韧的心理品质,为其应对学业与生活挑战打下基础。

2.3 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交往空间

体育课堂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良好环境。集体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非学业性质的平等交流,建立情感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更深入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识别其心理变化并给予正向引导。通过团体竞技、合作游戏等形式,学生逐步形成归属感和集体认同,减少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与心理稳定性。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增强心理支持功能

体育课程内容应科学组合、兼顾多元,突出心理调适功能。可增加舒缓型项目,如瑜伽、拉伸运动、节奏律动等,帮助学生放松身体、沉淀情绪;同时引入探索型和协作型项目,如定向越野、趣味竞赛,激发学生主动性、好奇心和团队协作力。在教学中设置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分阶段实现成就体验,建立自我效能感。适时融入情绪识别、呼吸调节、正念练习等元素,让学生学会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形成心理应对机制。

3.2 营造积极支持氛围,提升情感体验质量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塑造尊重、包容、积极互动的课堂环境。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应给予差异化关注与正向鼓励,特别是对表现不佳或性格内向者,应通过肯定、引导、榜样激励等方式激发其参与热情。在课堂组织上可适当采用小组竞争、角色轮换等策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和集体责任意识。教师自身也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正向引路人。

3.3 建立多元协作机制,提升心理育人合力

学校应构建体育教师、心理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定期交流学生行为观察与心理表现,共同研判学生心理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心理干预方案。可引入运动心理教育课题,如“运动与情绪调节”“团队合作训练”“自我激励体验”等,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在课外设置心理主题运动日、趣味心理拓展活动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身心融合的实践平台。家庭方面也应加强与学校沟通,关注学生体育参与状况与情绪变化,形成校内外协同、全方位覆盖的心理支持网络。

总结: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在身心育人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构建支持性课堂氛围和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应对初中生在学业、人际、自我认同方面的心理挑战,发挥情绪调节、品质塑造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功能。未来学校应进一步重视体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从制度、资源、师资等层面加以支持,探索体教融合、心体共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助力其迈向更加自信、坚韧、积极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汤建华.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策略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5, (08): 50-52.

[2]魏红红.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J]. 学周刊, 2020, (12): 164-16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2.0081.

[3]朱彩秀.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 (05): 101-102. DOI:10.16681/j.cnki.wcqe.20190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