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
柴世强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丹东 118303
中图分类号:D0
0 引言
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思想指南,在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在实际传播与实践转化过程中,让这一理论真正扎根于党员群众心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力量,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积极探索创新传播路径、构建高效教育模式,对激发党员群众的理论认同,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驱动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既要注重学习的深度,更需在传播方式上求新求变,确保理论在思想层面引发共鸣、在实践层面有效落实。
一、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现状与挑战
1.理论传播的多样性
当前,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已构建起传统媒介与新兴数字平台交织的复合体系,从线下讲座、党课宣讲、纸质读物,到线上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矩阵、移动应用终端,实现了多维度覆盖,然而在传播实践中,信息碎片化特征凸显,为适配快节奏传播需求,理论内容被过度精简,致使思想内核的完整性与阐释深度受损,这种离散化、快餐式的传播形态,难以满足理论深度认知需求,易造成受众理解片面化,影响理论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
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建构缺失同样制约理论传播效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严密的思想体系,若在传播过程中未能遵循知识逻辑架构进行有序铺陈与递进式解读,受众易停留于表层认知,难以洞察理论体系的内在肌理与实践价值,这种传播深度的不足,直接削弱党员群众对理论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限制理论引领实践的转化效能。
2.受众接受度差异
受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程度,受年龄、学历、文化背景及地域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而呈现显著差异,年长群体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群众,受固有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的束缚,在接触创新理论时,常面临认知层面的阻碍,其理论接受能力与理解深度相对有限,难以精准把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思想内核。
地域因素同样深刻影响着理论传播成效,在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与完善的传播体系,党的创新理论普及程度较高;反观经济欠发达或偏远地区,因传播渠道狭窄、教育资源稀缺,理论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不足,致使当地受众对理论的认同感薄弱,极大削弱了理论传播效能,由此可见,唯有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方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广泛且深入的传播。
3.传播方式与手段的单一性
尽管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依旧过度依赖书面资料、现场讲座等传统形式,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难以吸引年轻党员和群众的关注,无法充分激发其学习热情,致使理论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受限,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均难以拓展。
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在理论传播实践中,创新意识与针对性不足,未能充分挖掘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新兴数字化工具的传播潜力,在互联网成为主流传播阵地的当下,党组织亟需积极探索新媒体平台优势,打造兼具互动性与趣味性的传播内容,以提升受众参与度,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感染力与影响力。
二、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理论基础
1.理论学习的内涵与重要性
深入研习党的创新理论,既是锤炼党性修养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政治觉悟、深化理论认知的根基所在,这一理论体系凝聚着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强大的实践指导性,党员与干部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能够有效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执行力,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与行动指引。
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党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唯有深入学习创新理论,才能从中汲取智慧,为破解现实难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心理学与教育学视角
从心理学维度审视,受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程度,与个人认知模式和情感状态紧密相连。不同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呈现出各异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反应,对理论学习兴趣浓厚、动力充足的群体,理论教育能够深度融入其认知体系;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群体,则难以产生良好的理论接受效果,因此,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需从受众兴趣点与情感需求出发,创新多元化传播模式,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
教育学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要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应局限于知识传递,更应注重激发受众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其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将情感认同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能够显著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促使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指导日常行为的行动纲领。
3.认知转化与情感认同
认知转化是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核心环节,其本质是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变革,党员和群众通过理论学习与思考,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逐步构建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观,这一转化过程,不仅体现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表现为对理论实践价值的认同以及行动层面的自觉践行。
情感认同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关键因素,若理论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缺乏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即便理论体系再完备,也难以切实影响个体行为,通过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与社会实践的磨砺,受众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深化对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使其真正成为驱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论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为切实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质效,理论教育需强化系统性与针对性建设,鉴于不同受众群体在知识储备、理解水平及学习诉求上的显著差异,唯有定制化设计理论教育方案,方能实现精准传播,针对高学历、高职务的党员干部,应开发具有深度与专业水准的理论课程,助力其深入探究理论内核;而面向基层党员与普通群众,则需采用通俗化表达,结合生活场景,增强理论的贴近性与感染力,使其更契合大众需求。
理论教育的针对性还体现在因地制宜、因文化施策,在欠发达地区,理论教育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与群众现实需求,着重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对解决地方性问题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实施差异化教育策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多元群体中实现精准触达与有效渗透。
2.创新传。
2.创新传播方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迎来全新契机,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有效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的时空限制,大幅拓展理论传播边界,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及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型传播载体,凭借其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快速聚焦受众目光,实现理论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创新,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介与面授教育,现代传播方式以强互动性为显著特征,受众可随时开展学习研讨,这不仅显著提升了理论教育的参与度,更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双向互动与思想碰撞,如图1 所示。
图1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创新理论的传播

此外,创新传播方式需兼顾内容更新与形式多元,将图文混排、视频讲解、互动研讨等多样化形式融入传播过程,既能提升受众接受意愿,又有助于强化理论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随着传播手段的持续迭代创新,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覆盖范围与实际效能将实现显著跃升。
3.提升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党组织在理论教育中的引领功能至关重要,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员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优势,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基层日常工作与群众生活场景,通过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会、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活动,推动理论普及工作走深走实,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深化党员对理论的理解认同,更能增进党组织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实现理论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共识凝聚的转变。
同时,党组织需着力提升自身组织效能与理论引导能力,精准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回应现实关切,通过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指导群众在实践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切实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4.强化实践学习与理论结合
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转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提升理论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路径,在实际工作中,党员与群众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切实体会理论的实践价值,以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为例,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指导具体工作、破解发展难题,展现出强大的实践指导性与现实针对性。
实践学习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论认知,更能激发情感共鸣,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应用,其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能够拓展理论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四、改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思路与策略
1.深化理论的生活化与地方化
党的创新理论的广泛传播,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群众生活实践,理论普及工作应跳出抽象说教,聚焦群众关切,将理论内容与地方特色、现实问题深度融合,增强理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例如,在农村和基层地区,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主题,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路径,提升理论的亲和力与可操作性。
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理论传播需因地制宜制定策略,通过地方化的理论阐释,既能提升受众对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又能显著增强传播实效。
2.强化党内干部培训与素质提升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理论传播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直接影响传播成效,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既要推动其全面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更要引导其深入理解理论的思想体系与实践逻辑。
此外,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还需注重理论应用与示范带动能力的培养,干部通过自身能力提升,能够更好地引导基层群众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更多人参与理论学习与实践。
3.完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是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开展传播效果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优化传播策略提供依据,对不同传播方式的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筛选出更具吸引力、更能提升受众参与度的传播手段。
反馈机制的建立则为理论传播注入持续改进的动力,通过收集受众反馈,能够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与认知特点,指导传播内容与方式的优化调整,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提升了理论传播的精准性,更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传播工作的持久性与实效性。
结语:
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破浪前行的思想灯塔,其深度传播与广泛践行关乎事业发展全局,要让理论真正扎根人心、发挥实效,需紧扣现实国情,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以创新传播手段拓宽理论辐射边界,强化党组织在理论普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同时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通过丰富多元的传播载体、贴近地域特色的理论解读,以及科学完善的反馈优化机制,持续提升理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增强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既是筑牢思想根基的必然要求,更是驱动社会持续进步的核心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思想力量,夯实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龚亮.春风化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N].光明日报,2024-06-03(004).
[2]杜再江,蓝义湦.“三聚三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N].贵州民族报,2023-12-26(A01).
[3]杨启坤.饶河县:以“三实”为抓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N].双鸭山日报,2023-11-20(002
[4]马向东,胡芊.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研究——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为例[J].科学咨询,2022,(06):11-15.
[5]扎实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J].先锋,2020,(09):49-50.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4 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四维五度’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GXDJ-YB084)
作者简介:柴世强(1972—),男,满族,辽宁凤城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