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几点反思

作者

麻洋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如灯塔般指引航程,其强调的核心素养,既是我教学实践的理念基石,更是反思自身教学得失的重要坐标。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耕耘中,既有学生眼中闪光时的欣喜,亦有遭遇教学困境时的挫败与深思。这份反思,正是以新课标核心素养为镜鉴,对过往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历程的真诚回望与深度剖析。

1.教学理念:从“填灌”到“点燃”,让课堂萌发思考嫩芽

初登讲台时,我总怕“讲不透”。备课笔记写得密密麻麻,课堂上恨不得把每个字、每个标点都掰开了讲——就像给幼苗强行施肥,以为多给些,就能长得快些。可渐渐地发现,孩子们的眼睛越来越暗:提问时没人举手,朗读时声音像蚊子哼,作业本上的答案总带着“标准答案”的影子。有次教《少年闰土》,我逐句分析“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个孩子突然小声说:“老师,我更想知道闰土晚上捉猹时,会不会怕黑?”那一刻我忽然惊醒:语文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点燃好奇的火种。

新课标像一盏灯,让我看清了方向。我开始学着“往后退”,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再教《少年闰土》时,我只抛出一个问题:“如果闰土站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孩子们的手瞬间举成了小树林:“你的银圈是妈妈给你戴的吗?”“猹是什么颜色的?”“你认识多少种鸟?”顺着这些问题,他们自己钻进文本找答案,有人发现“手捏钢叉”的“捏”字藏着闰土的熟练,有人从“项戴银圈”里读出了大人的疼爱。孩子们在主动探究中,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更发展了质疑能力、想象力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体悟,这正是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2.教学方法:从“独奏”到“合奏”,让课堂成为生长原野

最初的课堂,更像我的“个人秀”。拿着教案按部就班地讲,板书工整得像印刷体,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有次教《将相和》,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蔺相如的女孩突然站起来:“老师,蔺相如跟秦王说话时,应该眼睛盯着秦王,语气要硬一点,不然秦王不会怕他。”她边说边挺直腰板,模仿着课文里的对话,全班都被逗笑了,却也突然懂了“完璧归赵”里的勇气。

那次之后,我开始尝试把课堂变成“多声部合唱”。教《将相和》时,我们办了场“战国故事会”:孩子们自己编剧本,演蔺相如的孩子特意查了古人说话的语气,在“渑池之会”时故意放慢语速;演廉颇的男生在“负荆请罪”时,真的弯腰作揖,说“请蔺大人骂我吧”,引得全班鼓掌。他们在排练时争论“廉颇到底该不该认错”,在表演时琢磨“蔺相如为什么要躲着廉颇”,课本里的人物,就这样从字里行间走了出来。孩子们在沉浸式的角色体验和创作中,不仅深刻理解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锻炼了口语表达与合作能力,更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智慧、勇气、担当、知错能改)的感知与认同。

3.教学评价:从“打分”到“对话”,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以前改作业,我总盯着“对不对”:这个字写错了,那个句子不通顺,红笔圈划得像给作业“判了刑”。有次发现一个平时沉默的孩子,作业本上画满了小插画——给古诗配的画,给课文人物画的像,却很少写答案。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怕写错,画下来就不怕了。”那天我忽然明白,评价不该是尺子,而该是镜子,照见每个孩子的独特。

我开始学着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课堂上,谁第一次主动发言,我会在班级日志里画颗星星。期末评价时,我不再只给分数,而是给每个孩子写封信:给爱提问的孩子写“你的小问号,是课堂上最亮的灯”;给爱画画的孩子写“你的画笔和文字一样,都在说心里话”。有个孩子把信小心地夹在课本里,家长后来告诉我:“他现在总说,老师看得懂我。”

4.教学实践:从“书本”到“生活”,让语文深扎生活根系

新课标说“语文即生活”,以前总觉得是句口号,直到教《北京的春节》时,我让孩子们“带年味来上课”。那一天的课堂,简直成了“年货集市”:有个孩子带来奶奶做的年糕,说“这就是课文里说的‘甜甜的黏黏的年味儿’”;有同学展示爷爷写的春联,字里行间都是“千门万户曈曈日”的热闹;还有人录了的鞭炮声,说“听着像课文里的‘噼里啪啦,辞旧岁’”。当孩子们用课文语言描述自己带来的年货、春联、鞭炮声时,语文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浸润着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鲜活存在。他们在“用语文”的过程中,自然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加深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5.教学探索:从“困惑”到“明晰”,让方向在前行中笃定

回望过去,虽有成长,却也清晰看见不足:有时会因急于推进教学进度,未能充分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少数孩子在课堂上“掉队”;教学方法的融合仍有局限,偶尔会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评价体系虽已搭建,但标准的精细度、方式的精准度仍需打磨。针对这些不足,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改进:多花时间和每个孩子聊聊“你喜欢怎样学语文”,为不同节奏的孩子准备“分层任务单”;多向同行请教、多阅读教育案例,让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贴合学情;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评价小标准”,让评价不仅是老师的事,更是他们自我审视的工具。

语文教育路,像在田埂上行走:有过“青苗未壮”的焦虑,有过“丰收在望”的欣喜,更有过“俯身倾听禾苗拔节”的感动。从“教知识”到“育素养”,从“站在讲台中央”到“退到孩子身后”,我渐渐懂得:语文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在文字里看见世界,在表达中认识自己。未来的路还长,我愿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做语文教育的“耕耘者”——深耕课堂,关注每颗心灵的成长;广纳新知,让教学永远有新鲜的活力。也期待与更多教育同仁并肩,在小学语文教育的田野上,用心耕耘,用爱浇灌,共同培育出更多拥有文化自信、语言素养和健全人格的茁壮幼苗,迎接生命成长的明媚春天。

本文系 2022 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培计划”背景下苗乡教师培训实践研究》(批准号:ZJGB20222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