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

作者

朱钧泽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23100

引言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施工涉及多要素,相互作用使管理挑战巨大。施工中安全、质量等风险频发,后果严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BIM、IoT、数字孪生等为风险管控提供新思路。本文结合这些技术,研究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构建相关系统体系,以实现有效管控,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1 基于 BIM-IoT 融合的施工风险动态识别与预警系统构建

1.1 风险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

风险数据采集是系统构建的基础。利用 IoT 技术在施工现场布置温湿度、位移、应力等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环境参数、结构变形、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通过 RFID 技术跟踪建筑材料,获取进场时间、质量检测报告等数据。

采集的数据格式多样、来源复杂,需融合处理。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去除噪声和冗余数据,运用数据融合算法整合不同来源数据,实现数据互补优化,为风险识别提供可靠支持。如将结构变形与施工进度数据融合,可更全面分析施工中结构安全性。

1.2 风险动态识别模型

基于融合后的风险数据构建动态识别模型。利用 BIM 建筑信息模型,将实时数据与构件属性关联,实现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引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风险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训练分析,建立风险识别模型。

该模型能依实时数据变化,动态识别结构坍塌、火灾、触电等风险,结合施工进度与工艺,预测风险发生概率及影响程度,为预警提供依据。如监测到构件应力超预设阈值时,可及时识别结构安全风险。

1.3 实时预警与控制策略

根据风险动态识别模型结果构建实时预警机制。识别出风险时,系统通过声光报警、短信、平台推送等方式,向管理人员发出含位置、类型、等级的预警信息,并在 BIM 模型中高亮风险区域,便于直观了解。

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和等级制定控制策略:低等级风险可调整工艺、加强监测;中高等级风险需立即停工、疏散人员,采取加固结构等应急措施。利用 BIM 模拟评估控制效果,优化方案确保风险受控。如火灾预警时,系统可依 BIM 模型规划最佳疏散路线,指导灭火救援。

2 施工机械集群协同作业的碰撞风险主动防控技术

2.1 高精度定位与运动预测技术

实现施工机械集群协同作业的碰撞风险防控,首先需要对机械进行高精度定位和运动预测。采用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结合 INS(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定位技术,能够为施工机械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实时获取机械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信息。

通过分析机械的历史运动数据和当前的作业任务,利用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算法对机械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考虑机械的作业范围、作业速度、转向性能等因素,建立机械运动预测模型,准确预测机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为碰撞风险计算提供基础数据。例如,对于塔式起重机,通过运动预测可以提前知道其吊臂的转动轨迹和吊钩的移动路径。

2.2 碰撞风险实时计算

基于机械的实时位置和运动预测结果,进行碰撞风险实时计算。构建机械的碰撞检测模型,将机械视为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的实体,通过计算机械之间的距离和相对运动关系,判断是否存在碰撞风险。

采用空间划分算法,如八叉树、KD 树等,对施工场地进行空间划分,提高碰撞检测的效率。当机械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的安全距离时,系统判定存在碰撞风险,并计算出碰撞发生的时间和概率。同时,考虑机械的作业优先级和作业任务的紧急程度,对碰撞风险进行分级,为主动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当两台挖掘机在同一作业区域内作业时,系统能够实时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速度,判断是否存在碰撞危险。

2.3 主动防控策略

根据碰撞风险的计算结果,制定主动防控策略。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施工机械之间的信息交互,当检测到碰撞风险时,系统向相关机械发送控制指令,如减速、转向、停止等,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对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施工机械,可直接通过控制系统调整其运动轨迹;对于人工操作的机械,系统通过声光报警和显示指令等方式,提醒操作人员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同时,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和现场调度方案,对机械的作业路线进行优化,从源头上减少碰撞风险的发生。例如,在施工现场划分不同的机械作业区域,避免机械在同一区域内交叉作业。

3 基于数字孪生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风险闭环控制体系

3.1 浇筑过程多物理场耦合建模

数字孪生模型是实现混凝土浇筑质量风险控制的核心。通过构建与实际浇筑过程完全一致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浇筑过程的虚拟仿真。在模型构建过程中,考虑混凝土的流动、凝固、温度变化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模拟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流动形态、温度分布、应力应变等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输入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速度、环境温度等参数,对不同浇筑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优化浇筑工艺参数,为实际施工提供指导。例如,通过模拟不同浇筑顺序对混凝土温度场的影响,选择最佳的浇筑顺序,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3.2 质量风险实时监测与诊断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利用 IoT 技术对现场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混凝土的坍落度、温度、压力等,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字孪生模型中。通过将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字孪生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实时评估。

当监测数据与仿真结果出现偏差时,系统自动进行质量风险诊断,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识别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如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浇筑速度过快、养护措施不到位等。同时,结合历史质量数据和专家经验,建立质量风险诊断知识库,提高风险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当监测到混凝土的温度过高时,系统能够诊断出可能存在温度裂缝的风险,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水泥用量过多或环境温度过高等。

3.3 闭环控制策略

根据质量风险的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闭环控制策略。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对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模拟预测,选择最优的控制方案,并将控制指令下发到施工现场的控制系统中,实现对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实时调整。

例如,当诊断出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通过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或外加剂掺量进行控制;当发现温度裂缝风险时,采取加强保温措施或调整冷却水管布置等方式进行处理。同时,将控制后的实际效果反馈到数字孪生模型中,对模型进行修正和优化,形成闭环控制,不断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水平。

结语

建筑施工管理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保障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本文研究的 BIM-IoT 融合预警系统、机械集群碰撞防控技术及数字孪生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为施工风险管控提供了新技术与策略,可实现风险的实时识别、预警与控制,提升管理智能化。未来需加强多技术融合等研究,完善体系,助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J].美食,2025,(14):18-19.

[2]王朝星.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质量控制与长效机制建立研究[J].工程技术与管理(香港),2025,(0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