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反思 改善教学方法
张永春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中学 614599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1、先看古人的反思
《论语•学而篇》里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礼记•学记篇》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而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勉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开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
2、再看近现代对教学的反思
十七世纪的法国的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或者说当我开始反思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而第一次提出人要自我反思的是美国教育家加德纳,他《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说,人有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自知—自省智能就是自我认知和反思。
3、综上所述,我们给教学反思下个定义,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言语、行为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并通过回顾、诊断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二、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课堂教学理论随着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的研究而不断向前发展,主要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个阶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接受了苏联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就是经过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不靠中介,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产生于 70 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认为学习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对知识的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产生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进行主动的学习。
可见,教育理论的层层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从关注学生的外部行为强化,到关注学生内部心理,再到把学习视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从课堂教学行为来看,有的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连动的方式基本呈线性,互动质量不高,有简单问答式教学之嫌。理想的师生互动的课堂应该是这样:
教学犹如下棋,既不是教师的一讲到底(满堂灌),也不是全部都由学生自学完成(放羊式),而是由师生的教学行为链组成,即教师教导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相互缠绕。
如组织(师)—诱导(师)—表述(生)——评价(生、师)—质疑(生)—评价(师、生)……,这样循环往复。
再如讲解,不是教师的一讲到底,而是以教师的机智如幽默、追问等,激发学生的质疑,引起学生的讨论或争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学生高质量的教学行为如质疑,会引起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
于是,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形成了。其实细观,真正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连动的课堂不是很多的。
2、从认知规律来看,有的老师的教学不符合认知规律,随意性很大。
人们认识事物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演绎推理,二是类比推理,三是归纳推理。如演绎推理中的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再如数学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等,这些都应该在老师们的心中高度自动化、格式化和程式化,达到任意潇洒的境界。但实事并非如此。
如在教学《边角边全等的判定》时,应该在“两边夹角” 与“两边对角”探索完成之后及时归纳“已知两边,怎么证明全等”这一话题。然而有的老师在“两边夹角”探索完成之后就总结规律,理解规律之后再探索“两边对角”,最后才是变式训练。这样的程序是值得商榷的。
3、从学习理论来看,有的老师的教学不符合学生接纳知识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内化新知识。
学生是怎样内化知识的:一是同化,即把新知识放入原来的认知系统中,扩大原有的知识系统而形成新系统;二是顺应,即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
因为从学习理论看,全等的判定是新知,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类似的知识结构,可以说,全等判定方法的范例教学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第一个印痕。因此,要循序渐进,如先变化一个边(或角),再变化一个角(或边),再到两个条件同时变化,等到判定全等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建立了,才能顺利完成第二个变式练习这样的题。当然,在后面几个判定方法的教学中,是可以给出第一个变式训练的,因为后面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认知结构的同化,比起顺应来,要简单的多。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小问题,如组织教学、质疑问难等诸多方面,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重建新方法,重树新课堂
1.抓纲务本。吃透教材,结合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流程、教法、学法与导学案,这是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完成好这个工程,课堂教学就会根基不稳,再好的课堂也是好拳绣脚。
2.处理好“两点三段式”五个两个教学活动。两点即起点与终点。课堂开始时设计好情境教学,意在组织激趣;课堂结束时做好总结,意在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课中可设计 3 个知识点的教学,如数学中的探究过程、规律提示、运用规律等。
3、根据教师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可分层次教学。
第一层:力争做到“三不讲”与“三讲。
即学生能懂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能理解的不讲。只讲重点、难点、易混点。当然,讲解点拨时也要注意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第二层:精心组织好一两个教学活动。
1.组织好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注意三点:一是自主学习时带着难易适中的问题;二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看书,有的老师总是喜欢一边让学生看书,一边又在喋喋不休讲过不停,三是时间要给足。2.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切忌一点堂与群言堂,尽量避免非教学行为的发生。
3.处理好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互动。如师生互动、同伴互助,优带差、差促优、师教生、生教生等。同时注意互动形式的多样化,如交流、质疑、展示、范例、点拨等。
4.重视活动中生成性的知识与情感。如在交流、质疑、展示、范例、点拨等中出现在教师预设之外的知识。
第三层:以学生为本。
站在以关注学生的生存、生活、生命的高度来实施以文教化。这需要教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来传递正能量,来传播文化与文明。
当然,这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育机智与智慧,能走上这一步的,应该是教育专家之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