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作者

王洋

辽阳市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辽宁 111000

引言

建设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质量状况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质量标准化体系通过系统构建技术标准、优化管理流程、完善验收规范,将工程质量管控要求深度融入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为改善质量管控分散性、提升工程建设品质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此,深入研究质量标准化体系的科学构建路径,对推动建筑业向更注重质量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1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内涵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一般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同时结合工程类型和项目实际情况,构建的一套包含“技术标准、管理流程、验收准则、责任分工”的体系框架。其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技术标准:通常会对各分项工程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指标等技术内容作出相应规定,例如关于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绑扎间距、防水工程施工厚度等方面的量化要求。

管理流程:往往会对从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到工序验收、问题整改等一系列管理环节进行规范,目的是使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操作依据,像“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具体实施流程。

验收准则:一般会确立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指标和方法,并明确质量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标准,例如钢结构焊缝检测的合格比例要求,以及墙面抹灰平整度的允许偏差范围。

责任体系:通常会界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主体在质量管控方面的责任,进而形成“施工方负责施工质量,监理方严格把关”的责任体系。

1 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突出问题

1.1 标准体系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现行标准在统筹协调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规范、行业标准与地方细则在部分条款的衔接过程中,存在内容重合与适用范围界定模糊的情况,给施工单位的实际执行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以混凝土强度检测为例,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对养护周期的规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同一项目在不同检测环节产生结论不一致的现象。此外,随着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兴工程类型不断涌现,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在更新迭代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以企业内部标准为主,其通用性与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情况值得相关部门和行业从业者共同关注。

1.2 执行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

培训深化空间较大:一线作业人员对部分标准的理解尚不够深入,调研数据显示,约 65% 的木工在模板安装垂直度标准的掌握上,更多依靠传统经验传授,系统培训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

工具配套需要完善:标准执行过程中,部分工具的适配性和便捷性不足。例如,钢筋间距检测多采用传统卷尺测量,在效率和精度上存在一定优化空间;部分项目的标准规范资料配备也需进一步完善。

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现行的标准执行考核机制在实际效果上,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某施工企业的质量奖惩数据显示,质量罚款金额在工程总造价中占比较低,在引导规范作业方面的杠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构建“层级分明、动态适配”的标准体系

整合基础标准体系:建议由住建部门主导,系统梳理现有标准规范,协调存在交叉或矛盾的条款内容,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总纲》。在总纲中,宜明确各层级标准的适用优先级,例如可规定“地方标准应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制定”。

完善专业标准分类:可根据工程类型(如房建、市政、水利等)和施工阶段(地基处理、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编制专项标准手册。以《装配式构件吊装标准指南》为例,宜对吊点间距、起吊角度等 12 项关键技术参数作出详细规定。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通过搭建“标准数据库”,定期收集行业新技术应用案例与实践经验,对标准内容进行修订更新。例如,可将 BIM 技术在管线碰撞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纳入标准体系,同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对绿色建筑碳排放指标进行适时调整。

细化项目实施要求:施工单位可结合项目实际特点,编制《标准执行手册》,将质量标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内容。以墙面抹灰施工为例,可将“平整度 ⩽4mm ”的要求细化为“使用 2 米靠尺检测,若误差超过 3mm 需及时进行整改处理”。

2.2 打通执行落地的全流程链条

2.2.1 标准化培训体系

管理层:建议围绕标准体系设计与风险管控,开展“标准与成本平衡”“冲突标准协调”等专题培训,助力其把握管理要点。

技术层:可以组织监理工程师、施工员进行标准条文解读学习,帮助其掌握“如何用全站仪校验轴线偏差”等实操技能,提升技术能力。

作业层:尝试制作“图文 + 视频”的口袋手册,例如钢筋工手册以漫画形式展示绑扎间距标准,木工手册附上模板安装的对比图(合格/不合格案例),便于工人理解。

某央企实施“班前 10 分钟标准宣讲”制度后,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个月内工人标准知晓率有所提升,从 58% 上升至 92% ,返工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降幅达 30% 。

2.2.2 智能化执行工具

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执行过程:

移动检测终端:配备装有标准数据库的平板电脑,在输入构件类型(如“梁体”)后,即可呈现允许偏差范围,检测数据能够自动上传系统,为数据管理提供便利。

BIM+AR 技术:将标准参数嵌入 BIM 模型,施工过程中通过 AR 眼镜扫描构件,可实时显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达标”“预埋件位置是否偏移”等信息,辅助施工人员精准作业。

智能预警设备:在模板支架安装环节植入传感器,当立杆间距超出标准值时及时发出报警,有助于提前预防坍塌风险。

2.2.3 考核激励机制

探索将标准执行与利益相关联的方式:

正向激励:考虑设立“标准执行标兵”奖项,若班组获奖,可获得工程总造价 1% 的奖金,并在优质项目参与方面享有优先机会,以此激发积极性。

反向约束:推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关键工序(如地基处理)未达到标准要求的情况,将项目经理绩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强化责任意识。

班组竞赛:开展“标准执行率比拼”活动,每周公示各班组的合格率排名,对连续 3 次排名末位的班组安排停工培训,促进共同进步。

结束语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实践中或可尝试突破传统“重制定、轻执行”的固有模式,通过构建“标准—执行—监督—优化”的闭环链条,逐步推动质量管控从依赖经验判断向遵循规则体系转变。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经过科学设计的标准化体系对于工程安全保障、效率提升及成本控制或具有积极作用,不失为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在此过程中,行业各方或可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理念的培育与推广,持续深化标准与技术、管理层面的协同融合,从而助力更多工程项目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姜名宇.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4(12):171-172.

[2]张娟红.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4(15):30-32.

[3]张宏利.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民用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的优势[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4(1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