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与成效分析
白晶
山西省长治医学附属和济医院 山西省长治市 046000
一、前沿
老年脑梗死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严重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预后风险大,尤其在重症患者中,突发性和高致残率常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影响治疗积极性和康复效果。传统护理虽能满足生理需求,但在心理干预方面存在局限。近年来,心理护理在缓解负性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和促进康复中展现了显著效果。本研究将心理护理与常规护理结合,探讨其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预后的作用,为优化护理方案提供支持。
二、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在临床研究中,纳入老年脑梗死重症患者共 80 例,通过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 40例和对照组 40 例。两组患者在性、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依照脑梗死的诊断准则,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重症脑梗死的患者;2)年龄≥65 岁;3)意识清晰,有能力协作完成心理状况的评测以及治疗依从性评估;4)未患有重大基础疾病(例如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或癌症;5)患者及其家属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明确了解研究目的并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包括:1)患有精神类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难以进行心理状况评定的患者;2)伴有重大急性或慢性疾病、传染病的病例;3)不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或有干预禁忌的患者;4)近段时间加入其他研究,其结果可能对本项研究产生干扰的患者;5)病历资料不完整或无法满足观察指标需求的患者。
2.方法
2.1 干预组治疗方法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当患者加入本研究时,依据其心理健康评估数据(采用 HAMD 和 HAMA 量表),制定并实施为期两周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每天由心理护理专员进行面对面心理干预,时长为 30 分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引导患者调整不良情绪。此外,结合焦虑缓解训练,如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每次训练持续 20-30 分钟,每日 1 次。研究还包含了每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涵盖脑梗死疾病知识、情绪管理及应对技巧,并通过简化问卷调查评估学习效果。在心理干预阶段结束后,护理团队重新对患者的 HAMD 和 HAMA 评分进行了评估,以评价干预的成效。同时,研究中还记录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进展,以便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心理护理对康复的作用。
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了标准护理程序,其中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例如抗凝、溶栓治疗),并在康复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基础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每天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 10 分钟,话题主要涵盖基础病情宣教和日常生活指导,不涉及心理护理相关内容。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康复锻炼的参与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并且每周对患者的 HAMD 与 HAMA 评分进行测评,作为干预对照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3.观察指标
3.1 心理状态评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对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干预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较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
3.2 治疗依从性
观察两组患者在疗程中对护理计划及医生指示的遵循状况,涵盖按时服药、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和定期复诊,以及对护理建议的接受程度,统计依从性比例并进行组间对比。
3.3 康复进度
对两组病患的住院时长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详细记录,以此分析康复进度。依据病患在接受干预期间的表现,评价心理护理在减少恢复周期及提高治疗效果的实际影响。
3.4 满意度调查
采纳问卷调查手段来搜集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的反馈,针对沟通质量、心理支持效果、护理态度等多维度实施评价。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后的满意度评分,以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作用。
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来说,计量资料通过均值±标准差(x̄ ±s)表示,不同组的计量资料对比则通过 t 检验来完成;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 (%) )表示,其组间差异的检验采用 χ²检验法。以 P<0.05 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三、结果
1.心理状态评分
由表 1 可知,干预后患者的 HAMD 和 HAMA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而对照组的评分改善幅度较A=10 在心理状况评分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后的表现显著超越对照组,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表 1 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2.治疗依从性
由表 2 可知,干预组患者在按时服药、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定期复诊以及对护理建议的接受程度等行为上的遵从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遵从度指标显著领先于对照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治疗依从性比较

3.康复进度
由表 3 可知,可以发现干预组患者在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其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理护理的干预显著提升了患者恢复的速度,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3 康复进度比较

4.满意度调查
由表 4 可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沟通质量、心理支持效果和护理态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得到了评估。在上述三个方面,干预组患者的得分明显超过对照组,其总体满意度同样显著领先于对照组,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4 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

四、讨论
对老年脑梗死重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其成效尤为突出。本项研究综合考察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康复进度和护理满意度程度,从而为改进临床护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经过干预处理后,干预组在 HAMD 和 HAMA 的评分明显减少,其抑郁和焦虑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P<0.05⋅ )。通过心理干预,包括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压力缓解等手段,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消极情绪,提升了心理安全感,并在塑造正面心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心理状况的改善具有明显成效。
干预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康复进度和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通过定制化的交流与辅导,心理护理有效地提升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识及信赖度,进而增强了其合作意愿,为患者的复原进程提供了坚实的辅助。在恢复状况上,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期限明显缩短,神经功能的恢复率也较高。心理护理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况,激发其治疗与恢复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病情的好转。至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干预组在沟通交流、心理支持成效及护理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心理护理的周到服务改善了患者的整体体验,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进而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整体品质。
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和优化护理体验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作用。特别是在针对老年群体中脑梗死重症患者的实践中,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和提升疗效,还在于辅助患者更有效地承受疾病相关的心理压力,并增强患者及其家人对治疗及康复过程的信息。同时,通过周到的护理工作,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医患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帮助患者达到身心健康的全方位恢复。后续研究应当考虑纳入更大量的研究对象并进行长期追踪,以便更精准地完善心理护理的应用策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松旺.赋能心理护理联合健康信念教育干预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24):4277-4279.
[2]胡锋,魏淑梅,刘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2, 17(02):160-162.
[3]谢云香.老年糖尿病合并重症脑梗死患者使用综合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7):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