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例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个案

作者

陈泽芳 谢巧庆 司徒妙琼 李容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a preterm infant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Key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cluded: implementing specialized care during both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phases, and providing individualized nursing measures. The infant was successfully extubate d by day 23, achieved full enteral feeding by day 16, and was discharged on day 30.

【Keywords】 Preterm infan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ursing case report;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也称为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早产儿身上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1]。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不足,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临床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吸气性三凹征、呼气性呻吟、发绀等,症状通常在出生后 6 小时内出现,在生后24-48 小时达到高峰,如果未经有效治疗,呼吸困难会持续加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3]。NRDS 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短期危害为急性呼吸衰竭、气漏综合征、持续肺动脉高压等;长期危害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神经系统后遗症、生长发育落后等长期健康问题,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对于降低其死亡率、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4-5]。本文报道 1例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个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胎龄 32+3 周,G5P5,羊水清,无胎膜早破,出生时四肢青紫,略屈曲,呼吸不规则,心率 <100 次/分,予初步复苏及 T 组合正压通气后肤色转红润,Apgar 评分 1 分钟 7 分(肤色、心率、肌张力扣 1 分),5 分钟、10 分钟 9 分(肌张力扣 1 分)。入院后查体:T: 36.5C ,P:134 次/分,R:54 次/分,BP: 44/20mmHg ,体重 2.28Kg ,SpO2 92% (T 组合正压通气),早产儿外貌,鼻翼扇动,胸廓隆起,吸气性三凹征 (+) ),双肺呼吸稍粗,四肢尚暖。入院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轻度窒息。患儿入院后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控呼吸,固尔苏注射液气管插管内注入。9 天后拔除气管插管改无创辅助通气,23 天后患儿顺利撤机;16 天后患儿实现全肠内营养;30 天后患儿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呼吸支持阶段护理措施

2.1.1 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6]:严格无菌操作下按需吸痰,结合听诊啰音、血氧下降或呼吸机波形异常,动作轻柔, <15 秒/次,吸痰前后予纯氧 30 秒;确保气管插管深度固定,记录刻度并班班交接,避免牵拉脱出;持续湿化气道,温度37℃,防止痰痂形成。

2.1.2 体位护理[7]:维持头部中立稍后仰,“鼻吸气位”,颈下垫软枕,抬高床头15-30 减少反流;每 2-4 小时轴线翻身,仰卧与左右侧卧交替,侧卧时背部垫支撑物保持脊柱生理曲度,促进肺扩张并预防压疮。

2.1.3 呼吸监测:持续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每天监测无创二氧化碳分压及呼吸机压力波形;遵医嘱查动脉血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协助医生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做好镇静与舒适:遵医嘱予芬太尼静脉维持,每日评估停药指征;非药物干预包括[8]:集中护理操作、暗化环境降噪、鸟巢式包裹提供边界感、无创呼吸支持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安抚奶嘴)。

2.1.4 无创辅助通气的护理[9-11]:稳定的通气压力是维持 NCPAP 疗效的基础条件,然而,由于婴幼儿依从性差,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固定不妥、滑脱、漏气等问题,影响通气压力的稳定性;根据 NCPAP 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及时排查故障是提高 NCPAP 质量的有效措施;预防鼻部局部压伤,使用水胶体保护;枕部加用棉垫缓冲局部头皮压力;避免张嘴呼吸造成漏气,可用安抚奶嘴或工具帮助闭合口腔;开启湿化器对气道加温加湿,及时倾倒冷凝水,清理分泌物;压力达不到预设参数时积极寻找原因。

2.2 营养支持护理

由于经口喂养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对于早产儿从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过渡的评估较为困难,对于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措施,临床上也是方法多样、缺乏指引性。整体护理措施如下[12-13]:长期静脉营养期间,严格记录出入量;生后第二天开奶,鼓励家属送母乳,用无菌棉签蘸初乳进行口腔涂抹,每 2-4 小时一次;给予非营养性吸吮,病情稳定后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观察有无呕吐、腹胀、肠型、肠鸣音是否正常,有无胃潴留,胃潴留液颜色、性状;予口腔穴位按摩,促进患儿自主进食。

2.3 做好 PICC 维护,预防早产儿导管相关性感染

新生儿 PICC 导管为 1.9F,导管内径小,不能输任何血液制品或抽血。每次用药前切忌抽回血[14];禁忌液体快速冲洗,10ml 以下注射器禁忌推注,防止导管破裂;责任护士每天认真交接,查看导管外露长度是否与记录相符,观察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硬结,针眼有无渗血、渗液,敷贴有无潮湿、卷边等情况,测量双侧臂围,做好记录;敷贴、正压接头每周更换,如有污染及时更换[15-16];延长管每天更换;每次上药前需用酒精纱布块用力摩擦接头处 20 次,消毒后用 0.9%NS10mI 脉冲式冲管;如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有条索状硬结),及时汇报,给予喜疗妥外涂,并抬高患肢,制动;每周更换敷料一次;每班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条索状,每天测量双侧臂围是否相等[17];每 24 小时更换输液系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无针头接头每周更换,如有血凝块应及时更换[18]。监测体温、白细胞及 CRP 等感染指标;每天评估管道使用情况,不需要时及时拔除。

3 小结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为特征,其危害极其严重,短期内可迅速导致呼吸衰竭、气漏、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远期则可能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神经系统后遗症、生长发育落后等长期健康问题,做好患儿的护理个案,经过做好呼吸支持阶段护理措施、营养支持护理、做好 PICC 维护,预防早产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护理措施后,无严重并发症,顺利出院。

参考文献:

[1]倪萍,彭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进展[J].妇儿健康导刊,2025,4(02):17-20+25 .

[2]江余明,曹芳,朱乔波.猪肺磷脂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极低体质量 NRDS 患儿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5,41(02):159-163.

[3]尹莉莉,李伟.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比较[J].妇儿健康导刊,2025,4(14):73-77.

[4]杜志云,李书秀,许海娟,等.无创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换气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3,51(05):760-762.

[5]刘丛会,康会玲,王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5,51(05):574-577.

[6]杨春红.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5,23(05):178-180.

[7]唐静,白文丽,石丹丹.精细化管理结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19):154-157.

[8]任辉,安红军.治疗性安抚与触摸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氧合功能及预后情况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5,54(08):621-624.

[9]段义慧.优质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在早产儿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中的应用效 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5,4(03):163-166+171.

[10]孙兴,李克华,刘蓓蓓,等.预防新生儿无创通气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4,5(12):1096-1103.

[11]吕璐,邱静,韩敏.基于“猪鼻式防压贴”的预见性综合护理在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新生儿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02):160-162.

[12]张蓉,林新祝,常艳美,等.新生儿肠外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5)[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5,27(03):247-261.

[13]麦碧莹,李容丹,钟宝玲,等.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研究,2025,39(14):2411-2416.

[14]戈桂琼,刘霖,梁萍.早产儿 PICC 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5,32(05):19-22.

[15]王俊,李畅妍,梁慧杰,等.新生儿 PICC 管理的循证实践[J].循证护理,2025,11(12):2392-2398.

[16]梁华,覃姗姗,陆彩纳,等.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 PDCA 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早产儿中的应用[J].妇儿健康导刊,2025,4(11):167-170+179.

[17]张薇薇.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 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启示[J].中国医药指南,2025,23(16):183-185.

[18]谭秀.预见性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 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25,15(1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