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活化利用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钟举
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
引言: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承载体,肩负保存历史、连接当下与未来的使命,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博物馆亟需通过活化利用拓展社会功能,提升文化影响力[1]。从卢浮宫到泰特现代美术馆,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到北京 798 艺术区,博物馆活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活化已超越单纯文物保护与展示,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品牌与推动文化创新的关键路径[2]。
一、博物馆活化的理论溯源与实践探索
博物馆活化理念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新博物馆学”运动,强调博物馆应从封闭式“殿堂”转变为开放式“论坛”,突破传统的收藏、研究与展示功能,主动融入社会生活。理论上,博物馆活化建立在文化生态学与城市更新理论和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基础上,强调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创新价值转化[3]。实践中,博物馆活化经历了从单体建筑改造到区域整体规划,从功能性调整到内涵式拓展,从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参与的演进过程,国际上,英国 V&A 博物馆建立设计师驻地计划,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打造“文化工厂”,均开创了博物馆活化新模式。国内,上海玻璃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等通过主题策展与文创开发和社区互动,实现了从单一展示到综合文化平台的转变,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
二、博物馆赋能城市文化发展的多维效应
(一)塑造城市文化标识与集体记忆
博物馆通过系统性收藏与研究和展示,凝练城市历史文脉,构建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活化利用使博物馆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诠释,通过叙事方式创新和情感体验设计,增强市民对城市历史的感知与认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城市复兴的标志性建筑,不仅重塑城市形象,还成为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考古发掘与城市公园相结合,使古蜀文明成为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杭州西湖博物馆群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博物馆-城市景观-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机制,强化了城市文化自信,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
(二)催生文化创意产业链与创新生态
博物馆活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创新平台,英国伦敦 V&A 博物馆每年授权上千项文创产品开发,催生了设计、制造与销售等完整产业链。上海博物馆“海上风韵”系列文创通过当代设计语言重释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商业转化,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创意市集、设计大赛与创客空间等方式,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形成“博物馆-设计师-市场”的创新生态。苏州博物馆联合周边文创园区举办“姑苏夜话”活动,打造文化 IP,带动周边餐饮、旅游与零售业发展,博物馆还通过跨界合作,与时尚、影视与游戏产业融合创新,拓展了文化产业边界,增强了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引领城市空间更新与文化重构
博物馆活化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催化剂,通过对历史建筑与工业遗存的创造性改造,实现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台北松山文创园由日据时期烟厂改建而成,保留工业记忆同时注入当代艺术功能,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利用南岸发电厂旧址改建,引领黄浦江沿岸工业带转型为文化创意带。博物馆群落的形成重塑了城市功能布局,如北京 798 艺术区从废弃厂房演变为国际知名文化创意集群,带动周边区域升级,博物馆通过展览外延与文化活动下沉等方式,将文化辐射至社区,形成“点-线-面”的城市文化网络,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与文化格局重构,增强了城市活力与宜居度。
三、博物馆转型的创新路径与可持续战略
(一)智慧博物馆建设与体验设计创新
数字技术正引领博物馆展示与交互方式变革,VR/AR 技术构建沉浸式展览环境,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讲解,大数据分析优化观众体验,使博物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故宫“数字故宫”项目实现文物全息展示与虚拟漫游,年接触用户超 1 亿,博物馆体验设计从“观展”转向“参与”,通过互动装置、游戏化学习与沉浸式剧场等创新形式,增强观众情感连接,英国科学博物馆“超感官”展览以多媒体技术创造全感官体验,转变传统单向传播模式。智慧博物馆建设需注重技术与内容融合,避免“技术至上”,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永不闭馆”的开放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平等获取与多元表达。
(二)多元主体协同与可持续运营机制
博物馆活化需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政府应从直接管理向政策引导转变,完善财税支持与用地保障。市场机制引入需创新运营模式,如特许经营与公私合营(PPP)等,增强造血功能,社会力量可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众筹与社区共建等参与,形成多元治理格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会员制、基金会支持与商业授权等多元筹资,实现财务可持续,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引入专业团队,通过品牌活动与空间租赁形成良性运营。博物馆活化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平衡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实现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
博物馆活化利用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已从单一文物收藏场所转变为多元文化枢纽,成为塑造城市文化标识、催生创意产业与引领空间更新的重要力量。未来,博物馆活化应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原则,深化数字赋能与跨界融合,加强社区参与与国际合作。各城市应结合自身历史文脉与发展需求,促进博物馆与城市有机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生态系统,为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柳娅娅,于旭涛,王保伟,等. 平凉地区基层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11):76-79.
[2] 杨帆,余晓洁,钟国文. 关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调研报告[J].博物馆管理,2025,(02):73-86.
[3] 赵桂玲. 叙事赋能遗产活化——工业遗址博物馆展览叙事研究述略[J].中国博物馆,2025,(02):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