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问题探讨
董咏诗
广州市水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1 研究背景
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承重体系,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功能。在广州地区特殊的湿热气候、复杂地质条件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面临着诸多挑战。根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 年开展的混凝土质量管理专项行动数据显示,全市在建房屋建筑项目中,混凝土强度不合格率约为 3.2% ,钢筋工程隐蔽验收一次通过率不足 85% ,反映出施工质量管理仍存在明显短板。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广州地区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管理的现状问题,深入分析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旨在构建一套适应广州地域特点的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为提升住宅建筑工程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钢筋混凝土施工管理现状与主要问题
2.1 混凝土质量控制不严问题
预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结构安全。以广州地区为例,结合调查显示,广州地区住宅项目中混凝土质量管理仍存在诸多漏洞。原材料管控环节,部分混凝土生产企业未严格执行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特别是对砂石氯离子含量检测流于形式。生产配比控制方面,个别企业为降低成本擅自调整配合比,胶水比低于配置强度要求值,造成混凝土实际强度不达标。在施工验收环节,混凝土试件管理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项目试件取样、制作、养护不符合规范要求,甚至存在“试件作假行为。现场浇筑与养护管理同样存在问题。调查发现,约 30% 的项目未严格执行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分隔浇筑要求,导致梁柱节点等关键部位强度不足。在养护环节,部分项目为抢工期过早拆除模板支架,或未采取有效保湿措施,造成混凝土早期开裂。
2.2 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缺陷
广州地区住宅项目中常见的钢筋问题包括:首先是“瘦身钢筋”现象。部分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使用直径偏小的钢筋或不按规定进行力学性能检验。其次是钢筋节点处理不当。在梁柱节点、剪力墙边缘构件等关键部位,钢筋密集、构造复杂,容易出现绑扎不牢、间距不均、锚固长度不足等问题。第三是钢筋保护层控制不严。保护层厚度不足会加速钢筋锈蚀,影响结构耐久性;而保护层过厚则可能改变结构受力状态,增加开裂风险。此外,钢筋工程还存在施工工艺落后的问题。
2.3 模板支撑体系失效风险
模板支撑体系是保证混凝土构件几何尺寸和结构安全的关键临时设施,但其失效风险在住宅项目中屡见不鲜。部分项目为抢工期擅自提前拆模,导致楼板开裂甚至坍塌。其次是模板体系设计承载力不足。随着住宅层高增加和荷载标准提高,传统模板支撑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但在实际工程中,因施工荷载计算错误或材料质量缺陷导致的支撑体系变形、垮塌事故仍有发生。第三是模板拼缝处理不当。模板拼缝不严会导致混凝土漏浆、表面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此外,高支模体系的安全控制也是难点之一。
2.4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工艺缺陷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是保证结构质量的最后关口,最突出的是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处理不当,在实际施工中,为图方便连续浇筑的现象仍较普遍,导致交界区域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其次是施工缝留设不规范。施工缝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会形成结构薄弱环节。第三是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广州高温干燥天气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快,若不及时养护极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外,加水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部分施工人员会在浇筑过程中擅自加水,严重降低混凝土强度。
3 钢筋混凝土施工管理的创新实践
面对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诸多问题,下面将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信息化质量管理、跳仓法施工技术、智慧工地系统和全过程监管体系四个方面,系统介绍项目在钢筋混凝土施工管理中的创新做法。
3.1 混凝土质量信息化追踪系统
某构建混凝土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混凝土生产数据并上传跟踪,确保质量可追溯性。如某安置房项目则通过“”BIM + 技术管理”,将
混凝土检验试验过程全流程线上化,系统根据养护周期自动推送提醒,确保试验流程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这种数字化管理方法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减少人为错误,为混凝土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3.2 跳仓法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
针对超长超宽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难题,积极探索替代性施工技术。如某项目推行“跳仓法”实践。该项目地下室面积达 3.7 万平方米,属超长超宽混凝土结构,传统后浇带施工方法面临后浇带过多、清理困难、易产生裂缝等问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跳仓法施工,将地下室基础、墙板与顶板划分为 21 个区块,按照“间隔一格浇筑一格”的原则进行施工,有效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出现的较大温差及干缩作用。为配合跳仓法施工,项目团队还创新采用“粉煤灰 +i 矿粉”的双掺配比技术,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释放速度,防止混凝土失水收缩。在养护方面,采取分段浇筑、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
3.3 智慧工地系统的综合应用
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将智慧工地系统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施工管理,如某项目的智慧工地平台则创新集成AI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等12 大智能子系统。通过BIM+4D模拟技术,项目精准识别关键路径,完成管线碰撞检测 326 处,节约返工成本约 280 万元。在钢筋混凝土施工中,这种虚拟建造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钢筋碰撞、模板冲突等问题,避免现场返工,提高施工质量。项目还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实现标准单元设计与施工 4D模拟的深度融合,在确保建筑品质的前提下,设计效率提升 40% ,建设周期缩短 25% 。
3.4 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
构建覆盖钢筋混凝土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体系。在原材料环节,要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按批检查、归档原材料来源和质量证明文件,并在“广州市预拌混凝土生产数据全程实时监管系统”填报原材料进厂和自检信息。同时,原材料供应商也需在该系统填报供应信息,形成双向追溯机制。在施工过程环节,建立四级监管机制:一是施工单位自查,按要求对进场混凝土塌落度、氯离子含量等进行检测;二是监理单位旁站监督,对试件制作、芯片植入等关键工序进行全程监控;三是第三方检测,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实体混凝土进行抽样检测;四是政府监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利用混凝土质量追踪系统开展动态监管。在验收环节,创新引入平行检验制度。监理单位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前,需采用回弹法对结构混凝土构件的强度进行平行检验,每个强度等级至少抽取同类构件数量的 2% 且不少于 5 件。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还需委托第三方对实体混凝土强度和氯离子含量进行抽样检测,每三层、每种强度等级的墙柱、梁板至少各抽取一个构件。这种多重验证机制有效防止质量数据造假。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当前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关键环节。混凝土材料方面,存在配合比失控、氯离子超标、试件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钢筋工程方面,“瘦身钢筋”、节点缺陷、保护层控制不严等现象较为普遍;模板体系方面,过早拆模、设计承载力不足、拼缝处理不当是主要风险点;浇筑养护方面,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交接处理不当、施工缝留设不规范、养护不到位等工艺缺陷严重影响质量。需要进行系统化的优化对策,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栋.房建工程中的钢筋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04):128-130.
[2]陈海龙.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2):114-116.
[3]孔巍.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