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创新与守旧
张珈语
吉林省四平市图书馆 136000
1 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影响
1.1 提供更精准的读者需求分析
大数据技术能够收集读者在图书馆借阅、查询、浏览等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阅读习惯以及需求趋势。例如,通过分析读者借阅历史,发现某一群体在特定时间段内对某类专业书籍的借阅频率较高,图书馆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采购相关书籍,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这种精准的需求分析在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下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模式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有限的读者反馈来了解需求,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1.2 实现图书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
大数据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数据整合技术,将不同载体、不同来源的图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数字资源平台。读者通过该平台可以一站式检索和获取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源,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中不同资源库之间的壁垒。同时,大数据技术也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实现馆藏资源的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一些地方图书馆通过建立区域图书资源共享联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图书借阅的通借通还,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2 当前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守旧问题
2.1 管理观念滞后
部分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仍然秉持传统的管理观念,过于注重图书的收藏和保管,忽视了读者需求的满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在资源采购方面,缺乏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应用,采购决策往往基于主观经验,导致采购的图书与读者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在服务方面,未能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读者需求的变化,依然采用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缺乏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意识。
2.2 技术应用不足
尽管大数据技术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有许多图书馆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图书馆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无法对海量的图书数据进行高效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2.3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相关技能。然而,目前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中,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相对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对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接受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素质的限制,一些创新的管理措施和服务模式难以有效实施。
2.4 资源整合困难
虽然大数据技术为图书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共图书馆面临着诸多困难。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源,如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数据库资源等,其格式、标准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整合难度较大。此外,图书馆之间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存在着数据版权、利益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资源整合的进程。一些图书馆虽然尝试进行资源整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技术支持,整合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
3 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转变管理观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
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读者需求的主导地位。在管理过程中,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指导图书采购、资源配置和服务规划等工作。例如,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数据,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读者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适合不同群体的图书。同时,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通过在线调查、读者论坛等方式收集读者反馈,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高读者满意
度。
3.2 加强技术应用,提升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加大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图书采购、编目、流通、检索等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图书借阅数据、读者行为数据等进行深入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分析图书借阅率和读者预约情况,合理安排图书采购计划,优化馆藏布局。此外,还应积极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客服系统,及时解答读者的咨询和问题。
3.3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图书管理和服务创新。同时,鼓励工作人员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充实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为图书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3.4 优化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图书资源整合机制,制定统一的资源整合标准和规范,对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源进行标准化处理,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签订资源共享协议等方式,打破图书馆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整合和共享过程中,要注重解决数据版权、利益分配等问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例如,通过建立数字资源版权管理平台,规范数字资源的使用和传播,确保版权方的利益得到保护。
4 创新与守旧的平衡
4.1 保留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优势
在积极推进图书管理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优势。例如,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方式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亲切、个性化的交流体验,对于一些老年读者或对信息技术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这种服务方式尤为重要。此外,传统的图书整理和保管方法在保护图书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在数字化时代仍然不可或缺。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在创新的基础上,合理保留和运用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有益部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4.2 以创新带动守旧部分的优化
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手段,对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守旧部分进行优化。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的图书采购流程进行优化,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读者需求和市场动态,提高采购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传统的读者服务方式进行改进,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传统服务更加便捷、高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创新与守旧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水平。
5 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的转型需在创新与守旧间寻找动态平衡。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服务与资源整合,但传统服务的人文价值仍具不可替代性。未来,唯有以数据驱动创新、以传统锚定初心,破解技术鸿沟与理念壁垒,才能让图书馆既保持文化殿堂的厚重,又焕发数字时代的活力,持续成为滋养公众精神的文化枢纽。
参考文献:
[1]郭彩萍.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创新与守旧[J].中国民族博览,2024,(05):250-252.
[2]杨钦钦.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创新路径探究[J].参花,2024,(07):134-136.
[3]付晓旭.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4):109-113.